也许因为想要出门的心思被彻底切断,我更容易心无旁骛地沉浸在书籍构建的世界里。
---------------
我猜很多人都和我一样,想尽快从今年这场“大梦”中醒来。国内的一切都在慢慢恢复,经过此“疫”,人们的健康意识明显提升了,口罩戴上了,距离拉开了。对了,也不去旅行了,比如我。
作为一名资深“驴友”,旅行几乎是我假期清单上的固定项目。去年暑假我与大学室友一同去了四川,在成都的街头上我们几个许下豪言,今年暑假要一起自驾游去西藏。如今豪言尚在耳边,疫情却在外边,我们理智地认为,不能去了。
没有旅行的暑假仿佛更加漫长,就此浪费时间实在可惜。“诗与远方不可辜负”,远方去不了,不是还有诗吗?一个“驴友”往往也是一个文艺青年——我一般在买书的时候立刻化身文艺青年,因此积下了大量的买而未读的书。于是,我来到书架前,嘴角45度上扬。
阅读的过程是安静的,其间没有风沙吹过荒漠时的声音,没有繁华都市人来车往的喧嚣,没有浪潮拍击海崖的轰响,也没有清晨时分空幽山谷间的啼鸣。然而,当我读着那些文字的时候,却又分明听到了它们。在《山居笔记》中我从宁古塔走到岳麓书院,看中华千年文明如洪流奔腾而过;在《神秘岛》中,我重回美国南北战争时期,与被困于太平洋荒岛上的一行人一同自救、经历奇遇;在《白鹿原》中,我置身陕西关中,脚下是雨后湿漉漉的泥地,面前田里的麦苗正泛着嫩绿;在《本源》中,我又登上了圣家族大教堂的塔顶,俯瞰巴塞罗那夜空下的万家灯火。于是我一点点意识到,文字是可以带着人行万里路的。也许是因为想要出门的心思被彻底切断,我更容易心无旁骛地沉浸在书籍构建的世界里,并在其间远眺、仰望、凝视,感受书中人的悲喜与命运的跌宕。“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更有漫漫长路,而阅读就像是一场足不出户的旅行,视线在纸页上来来回回,恍然间,便已走出了很远。
没有固定的阅读速度,有时两三天就可以读完一本书,有时一周才能读完一本。从这个暑假开始直到写这篇文章的此时,我已经读完了不多不少的7本书。我已经记不起这7本书是什么时候买的,在哪里买的,但它们实实在在地送给了我7段各异而精彩的旅程。在旅途中,人们往往会为了难得的人、风景和经历驻足停留,慢慢感受,不必心急。我想,阅读也应如此。
除了阅读本身,我还关注了一些读书类的自媒体,或是文章,或是视频,内容大多是值得一读的书籍分享以及书评。后来,我开始在网络读书论坛上发表或长或短的读后感,并与和我读过同一本书的读者们交流甚至辩论。我享受这个过程,享受用阅读去社交,以书作为谈资。
我和小庞便是在论坛上认识的。因为他发在我书评下一条长长的回复,而决定找他私聊。他在云南,我在北京,“书”逢知己,从此多了个朋友。他说他很宅,除了看书听音乐没什么其他爱好。他还说,就算没有疫情,他也不想外出旅行,景点总是人山人海,太拥挤。我回他说,等疫情彻底结束,我还是会继续去旅行,书当然随时读。
那句话说得很对:“身体和灵魂总要有一个在路上。”而此时的我也已发现,书籍不仅使我内心丰盛,更让我渐渐地将阅读变成了一种习惯,变成了生活的一部分。
这个暑假已经过去了大半,明明哪里都没有去,但我潜意识里却总觉得自己仿佛已经到过了很多地方。而那些或真实存在,或虚无缥缈的目的地就藏在书里,藏在字里行间,而且不拥挤,没有人山人海。
丁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