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2020年08月24日 星期一
中青在线

木桥三瞥

杨蕊菡(20岁) 重庆大学新闻学院学生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20年08月24日   07 版)

    初夏的重庆总是躲不过雷声轰鸣的夜雨,一声声,落在我耳边。我从梦中醒来,梦里瞥见了我的木桥。木桥不是一座桥,是我儿时住过的木桥大院。木桥不大,只有几栋矮楼四四方方地隔望着;木桥不小,承载了我满满的儿时记忆。

    一

    梦里,我瞥见了木桥的“吃”。

    在木桥时,我家是没有餐桌的。每到吃饭时刻,妈妈就会把家里仅有的两个高脚凳挪到门口,拼在一起,这便是我们的餐桌了。再搬两个小板凳,一左一右地放着,就可以坐下开吃。不止我们家这样,在木桥,只要是家里有小孩儿的底楼人家,都爱在把“桌子”挪到门前,从此吃饭在这儿,读书写字也在这儿。面对面的人家,互相问一句:“你们家今天吃什么?”然后便天南地北地开始话家常。如今回想,那时的一日三餐最是好吃,朝阳落日也是菜肴,对面小伙伴被父母逼着吃蔬菜的样子也成了调料。

    同样的吃食,一个人吃总显得有些形单影只,这时候“饭搭子”就显得尤其重要。在木桥,各处蹭饭是常事,小苏就是我在木桥时的一个“饭搭子”。四四方方一座院子,只要她外婆站在门口唤她回家吃饭,全院玩耍的孩子都能听见。这时,我就会跟着小苏回家,我仍记得她外婆做的炸排骨,排骨和碗底的玉米搭在一起,格外好看。

    我还爱吃木桥院外那家店的锅盔。卖锅盔的吆喝总是最醒耳的,“锅盔,凉粉嘞,糖嘞加芝麻……”买一个红油锅盔,蘸着雨后的空气,边吃边走。当牙齿咬着酥脆的皮,舌尖触到里面的馅儿,辣味就会溢满嘴角。边吃边听那个双手爬满老茧的爷爷继续重复着“锅盔凉粉嘞,糖嘞加芝麻……”

    二

    梦里,我瞥见了木桥的“山”。

    木桥背后有一座小山,住着我无数的童年幸运。每逢周末,四五玩伴就会集合上山,或趴着或蹲着,比赛谁能从那一大片三叶草中率先找出四叶草。到了傍晚归家时刻,那根象征幸运的草儿也未必会出现,但每一个小孩手上都会拿着由两根三叶草缠绕而成的“六叶草”。我双手紧紧握着那交相缠绕的草茎,一本正经地许愿——希望明天能有一个可以拖着走的拉杆书包……走在下山路上,小伙伴们互相探听彼此许了什么愿,坚定地说着:“你的愿望一定会实现。”你看,不需要找到四叶草,木桥的孩子们也可以得到幸运。

    木桥的“山”不仅是孩子们的山,也是大人们的山。小山上最有人气的时候就是清明时节,木桥的大人们也相伴着上山踏青。小学作文范例里,柳树总被比作姑娘。在我看来,柳树确实是姑娘的模样,披着碧绿的衣裳,一头青发在轻风里荡漾,涟漪一般地散开。大人们会摘下柳条枝,或捆成一束的样子拿回家去,装点在屋檐下,或编成柳环戴在孩子的头上。而我最爱折一片柳叶当叶哨,想要吹出声响,同行的姐姐不厌其烦地教我,一路上换了无数片叶子也没能发出那“呜呜”的声响,惹得大人们直笑。

    三

    梦里,我瞥见了木桥的“夜”。

    我的第一个语文老师汪老师也住在木桥。

    每个周末的傍晚,吃过晚饭,大人们都喜欢到茶馆里打牌,木桥一下子安静了下来。这时,汪老师就会把小桌摆到木桥的坝子里,开始煮茶。时隔多年,我依旧记得他煮茶的样子,捧水、溢香、煮沸、倾泻……连贯流畅,那些个煮茶的动作在我的记忆里无一不翔实充盈。汪老师只给我们这些孩子闻闻茶香,却不许尝,说我们还品不出茶的韵味。

    汪老师原不是木桥人,他是从北方来到木桥大院的。他煮茶时爱给我们讲北方的雪,清茶的香味用雪烹煮最为醇厚,即使不能以雪烹茶,煮茶赏雪也会增添几分茶香。可惜我在木桥是没有见过雪的,从那以后,我就期待着去看看北方的雪。

    等茶煮好,月亮也慢慢爬上了木桥的夜。虽然木桥没有雪,却有最静谧的夜空。我们枕着月亮,卧着星星,听汪老师继续讲着泾渭分明的北方是什么模样。如今,我已不记得那些北方故事,却总是回想起那些夜空,月光照耀,星辰熠熠。

    离开木桥之后,汪老师的“雪”就成了我的“夜”,都是想念铺成的。如今,那些轻盈如羽的木桥时光在我的记忆里越来越模糊,只留给我匆匆几瞥,怎么度怎么量。

    亲爱的木桥:

    2020年的夏天,我又在想你了。

杨蕊菡(20岁) 重庆大学新闻学院学生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0年08月24日 07 版

我和我的家乡
故乡的眼睛
台州二三事
乡食絮语
家乡,充盈着母亲煮的一股海鲜粥味
木桥三瞥
温州的冬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