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旗如火,是因为凝聚着你们的目光;铁流浩荡,是因为肩负着你们的期盼。”8月20日,武警第一机动总队第三届“十佳军嫂”颁奖典礼在河北石家庄隆重举行,10位军嫂的感人事迹让活动现场一次次掌声雷动。
独自撑起家中一片天的陈凤梅、为爱追随丈夫从军的高金萍、奋战武汉抗疫一线的张玲、冲锋在扶贫战场的王小艳……颁奖典礼上,10位经过层层遴选成功入选的军嫂代表手捧鲜花,站在舞台中央与官兵们分享自己的动人故事。大屏幕上,“我骄傲,我是军人的妻”几个主题大字鲜艳夺目,诉说出她们的心声。
“她爱他,抛开一切世俗偏见,只因他是一个纯粹的兵……”事迹短片中,一张张与丈夫的合影将高金萍的思绪拉回到5年前。那时,她与某支队班长刘佰举的恋情并不为人看好,同为军属的母亲不止一次劝她“再想想,嫁给军人会吃苦的”。但刘佰举身上那股军人特有的坚毅与干练吸引着高金萍,让她不顾家人反对,成为一名军嫂。
结婚后,为了就近照顾公婆,高金萍放弃了城里的好工作,来到乡下成为一名乡村教师。3年后,高金萍追随丈夫的脚步,报考了军校的文职人员岗位,并迅速成长为校内教学骨干。
“尽管聚少离多,但我觉得和佰举的爱情最浪漫,军装是最美的情侣装。”身披绶带站在颁奖台上,高金萍军姿挺拔,她骄傲地说:“我不后悔嫁给他,我们是并肩战斗的战友!”
武警特色医学中心训练运动医学科护理负责人张玲也曾与丈夫张剑并肩战斗。今年春节,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打乱了张玲一家的计划。腊月二十六,身为某支队卫生队长的张剑接到任务,紧急返回支队。第二天,将孩子安顿好后,张玲毅然向单位递交了奔赴武汉的请战书。
大屏幕上,照片里的张玲有一头乌黑的长发。舞台中央,这位在“红区”奋战了55个日夜的军嫂为了任务剪成短发。从武汉返回后,张玲见到丈夫的第一句话就是:“我和你一样,光荣地成为一名战士!”
“我是军嫂,是军人的妻子,就要和他一样,冲得上,打得赢。”站在舞台上,张玲郑重地敬了一个军礼。如今,她已先后两次荣立三等功。
结婚8年,分居8年,军嫂陈凤梅的故事让不少官兵动容。这位“普通家庭妇女”衣着朴素,普通话不算标准,站在耀眼的聚光灯下,她说“我不懂什么大道理,只知道要把家照顾好,让荫树在部队好好干”。
陈凤梅的丈夫谢荫树是武警第一机动总队某支队的一名普通战士,出身农村,从小立志参军报国。陈凤梅深知丈夫的理想。为了让他“在部队好好发展”,没有后顾之忧,这个平凡的军嫂一力承担起照顾公婆、大伯与孩子的重任。
劳累让陈凤梅患上地中海贫血症,也让她学会了独自面对生活的酸楚。最难的一次,孩子烫伤了脚,陈凤梅一边给孩子换药一边哭,不敢接起谢荫树发来的视频请求。
“她总是报喜不报忧,从来不让我分心,很多事我今天才第一次知道。”坐在台下听着汇报,谢荫树泪流满面。这位粗糙的汉子一个劲儿地说着“她太辛苦了,谢谢她”,陈凤梅却笑说自己无怨无悔。
2017年,谢荫树荣立二等功的喜报被送回家中,那是陈凤梅最幸福的时刻。“接过喜报激动地流眼泪,觉得所有的苦都值了。”陈凤梅笑着回忆说。
“王老师,谢谢您。是您教给我知识,帮我走出大山,也是您告诉了我保家卫国的道理,让我懂得军人的担当,选择从军。”颁奖期间,一条来自武警战士秦猛虎的“插播视频”让现场响起热烈的掌声。
秦猛虎来自河南洛阳山区,带他走出大山的恩师是军嫂王丹。近年来,王丹一直在洛阳大口镇支教,一边照顾家庭,一边教育帮扶贫困学生。几年前,得知学生秦猛虎因家庭条件困难辍学后,王丹带头号召同事朋友捐款捐物,帮助秦猛虎重返课堂,并给他讲丈夫李勇在部队的奋斗故事鼓励他发奋学习。
“李勇常说,绝不放弃任何一个兵。放到我身上,就是绝不放弃任何一个学生。”王丹的丈夫李勇是某支队大队长,平日里,两人常互相交流“带兵”心得,彼此支持、鼓劲儿。疫情期间,李勇无法回家,王丹便一个人带着刚出生不久的孩子,奔波于家和学校之间。
“李勇感谢我撑起家里一片天,其实我要感谢他让我学会坚持和奉献。一个军嫂半个兵,我也要不怕困难,把这种精神延续下去。”军嫂王丹认真地说。
“一个军嫂半个兵”,正是颁奖典礼上被提及最多的一句话。尽管故事各不相同,但在官兵们眼中,军嫂们“坚毅、质朴,有兵味儿”。
“很多人心中,都是军人在默默地付出。其实在我们的身后,是军嫂们的付出与坚守。”某支队战士李昊动情地说,陈凤梅的故事让这个年轻的00后第一次懂得了军人的爱情。“有军嫂在,我们能够放心地在外保家卫国。我们都要感谢她们,向她们学习。”
武警第一机动总队某支队战士叶非凡用一句话致敬军嫂:“于平凡中见伟大。”
“表彰‘十佳军嫂’,就是要立起军嫂好样子,弘扬军嫂正能量。”总队副政委张勇民解释说,“军嫂们热爱国防、倾情奉献、自强不息,为部队建设的发展进步铸起了坚强后盾,闪烁的军功章也有她们的一半。”
活动临近尾声,10位军嫂走上舞台合影留念,台下掌声经久不息,不少官兵眼中含着热泪。诺大的礼堂里,响起颁奖词的最后一句话:“战旗最红,军嫂最美。”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郑天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