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2020年08月28日 星期五
中青在线

最美新时代革命军人

荣誉村民 扶贫尖兵

——记武警四川总队凉山支队某大队政治教导员布哈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郑天然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20年08月28日   01 版)

    武警四川总队凉山支队某大队政治教导员布哈,如今是梭梭拉打村最受欢迎的“荣誉村民”。

    这位皮肤黝黑、干劲十足的80后年轻军官于2018年年初驻村扶贫,他熟悉村里每家每户的情况,谁家有困难,“这身橄榄绿一定会出现”。

    两年多来,村里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那条布哈“家访”时走过无数次的土路升级成水泥路,全村的房屋都已翻新重建,荒地上盖起大棚,种出草莓、青椒和圣女果……不再为贫穷所困的彝族村民们欢呼着“武警部队,瓦吉瓦(彝语,意为“好得很”)!布哈,卡沙沙(彝语,意为“谢谢”)!”

    两年多前,布哈第一次来到梭梭拉打村时,这里还是大凉山深处一个破败的小村庄,522户村民中有151户贫困户。“一家人没有一条像样裤子”的景象刺痛了这个彝族汉子的心。

    “必须要做点什么!”2017年11月,布哈如愿成为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昭觉县梭梭拉打村的驻村扶贫干部。

    长期以来,昭觉县“头顶”国家重点扶贫开发县、四川省深度贫困县两顶“帽子”,要带领全村1779名乡亲脱贫并不容易。为融入村民,了解村里情况,布哈谢绝村干部陪同,在2018年隆冬时节,独自访遍全村500多户人家。

    “就像带新兵一样,要掌握每个人的情况,才能‘对症下药’。”他说。几个月下来,布哈积累了整整两大柜村民档案。在村支部办公室的墙上,挂着两面黑板,上面记录着每一户贫困户的致贫原因与帮扶方案。

    此前,布哈从未接触过扶贫工作。他跑遍周边区县,“搜刮了一堆扶贫学习资料”。还协调总队为村子修河道、整治村容村貌,并建起蔬菜大棚、养殖基地,“一定要把产业办起来”。

    梭梭拉打村过去主要种植马铃薯,村民对其他经济作物不了解,布哈就请来省里的农业专家教大家种植青椒、草莓,自己也跟着从零学起。

    最难的是2018年夏季,布哈联系总队在村里办起一座生态养殖基地,引进岩鹰鸡等特色品种,但雨季很快来临。一夜大雨过后,鸡瘟暴发,死了几百只鸡。

    那一天,布哈彻夜难眠,打了整整一夜电话,终于在凌晨4点钟时联系到了当地养殖专家前来救助。几天后,等养殖场工作回到正轨,他发现自己“头上多了好几撮白发”。

    如今,35岁的布哈有着与年纪不相符的“沧桑”。经常奔波在田间地头,他被晒得黝黑,眼角已长出细小的皱纹,但双眼总是目光坚定。

    “扶贫是难,但难怕什么?军人做事就是不怕困难,想尽一切办法也要解决!”布哈的嗓音略微沙哑,说话中气十足。

    梭梭拉打村是彝族村落,而彝族刺绣是有名的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一件纯手工彝绣服装能卖到三四千元。走访中,布哈发现村里男人大多外出务工,妇女是主要劳动力,大多数人会彝绣。

    发展彝绣特色产业成了布哈心中“最重要的事”。去年年初,他开始四处拜访民间彝绣专家,邀请他们来村指导教学。2019年4月,某电商平台在全州范围内寻找彝绣项目合作伙伴,布哈“拉下脸皮”,花了七八天时间给考察团队里的每个成员打电话自荐,终于争取到合作名额。

    “现在是‘非遗+时尚+电商+扶贫’的模式,要让我们的彝绣、民族文化走出去。”布哈说,彝绣已为村子带来50万元的收益。

    事实上,起初在村里开办彝绣培训并不容易。村民不愿来学,不相信自己的手艺能赚钱,布哈急在心里。他想出一个办法,“我自掏腰包,谁来学就奖励一百块钱,管饭”。这一招果然吸引到不少人,大家拿到第一笔收益后积极性不断高涨,很快变成了“宁可倒贴钱都要抢着来”。

    “最重要的是让大家自己肯学、肯干,要把自信、自强、自立的种子种到心里。”在布哈看来,“扶志”和“扶贫”同样重要。

    过去,梭梭拉打村只有一个幼教点,破旧的平房里最多招收47个学生。“再苦不能苦教育”,布哈积极联系总队,在村子里建起一座现代化幼儿园,又引进了一套远程英语教学系统,如今学校成为周边地区的“示范校园”。

    看到适龄儿童在干农活,他都要想尽办法把他们送到学校里去。两年多时间,村里幼儿园的学生从47人增加到200人,村里出了16名大学生。

    “更重要的是村民的观念改变了,他们相信教育可以改变人生。”布哈欣慰地说,过去酗酒的“懒汉们”勤快起来,不少村民省吃俭用,“砸锅卖铁也要供娃娃读书”。

    “布哈是我们可以依靠的兵哥哥,是我们的领路人。”村民尼惹拾呷正是村里“走出去”的大学生之一。大学毕业后,他曾去广东打工,2018年回村时,被家乡日新月异的变化吸引,他决定回来,“和布哈大哥一起为村子做点事”。

    他们的努力收到了实实在在的效果。去年年底,这个贫困发生率曾高达34%的村子已实现全面脱贫,贫困人口人均增收2000元,户均增收8000元。如今,彝绣工坊、养蜂合作社、蔬菜大棚等一批产业在这里落地生根,孩子们在新修的河边栈道和广场上玩耍。

    村后的山坡上,竖立着一排醒目的标语,那是布哈和战友们专门修建的,如今连村里不会说普通话的彝族老人也能牢牢地记住这句话:“幸福是奋斗出来的”。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郑天然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0年08月28日 01 版

完善共建共治共享 拓展社会发展新局面
阔步走在新时代康庄大道上
八〇后从见证温饱到接棒全面小康
荣誉村民 扶贫尖兵
宁夏:青年志愿者行动在基层
创新 深圳“再出发”
小康夜话
图片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