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许是阿联酋和以色列宣布实现关系正常化构成的巨大冲击,仍在中东地缘政治棋局内持续发酵,种种“更值得关注”的热点,让人们似乎没有意识到,距离8月4日黎巴嫩贝鲁特港口发生爆炸那个傍晚已过去整整一月。
造成人们暂时性遗忘的一个根本原因在于,爆炸事故的具体原因目前仍不清楚,而贝鲁特港口现在已经恢复全面运转。更重要的是,不论是无家可归的市民,还是城市内竖起的“毒气旗帜”,都不如新总理组阁和马克龙二访贝鲁特更吸引人们的目光。
事实上,贝鲁特大爆炸的调查进程并不拖沓。事件发生后不到两天,初步调查结果就已浮出水面:爆炸系由港口仓库中6年前被扣押的2750吨硝酸铵引起。在事故发生即将一个月之际,一名黎巴嫩司法界消息人士9月1日透露,焊接作业“可能是”引发火灾并导致爆炸发生的原因,通过调查确定的25名涉案人员均已被拘留。
前总理哈桑·迪亚卜领导的政府,在爆炸事件发生后引咎辞职。此后,由于各教派政党无法就新总理人选达成一致,新政府陷入“难产”。按照黎巴嫩教派分权模式,总理应由逊尼派人士出任。到8月31日,前驻德国大使穆斯塔法·阿迪卜才获总统任命成为新总理。
阿迪卜随后在电视讲话中说,黎巴嫩需要迅速组建新一届政府,立即落实改革方案。他承诺将重新起动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对话,以争取后者向黎巴嫩提供援助,帮助黎巴嫩度过自1990年内战结束以来最严重的经济危机。据悉,黎各方领导人9月1日已纷纷承诺,将在两周内组建新政府。
值得注意的是,关于黎新政府重组时限的消息,并非出自任何一位黎巴嫩领导人之口,而是由8月31日到访黎巴嫩的法国总统马克龙向媒体宣布的。
这是马克龙在爆炸事故发生后一个月内第二次来到贝鲁特。马克龙9月1日表示,他来到这里,是为了不遗余力地帮助黎巴嫩“走向新的未来”,法国今后一段时期将优先在医疗、食品安全、教育和贝鲁特港重建四个方面展开对黎援助。他也公开表示希望黎新政府能在8周内履行改革承诺。半岛电视台援引马克龙的话报道称,如果黎巴嫩所承诺的改革能够如期进行,他准备在10月份主持第二次黎巴嫩援助会议。国际社会曾在8月9日的一次视频会议上承诺为黎巴嫩提供超过2.5亿欧元的紧急援助,当时的会议正是由联合国和法国牵头举办的。法国和国际社会先前均表态,在黎巴嫩发动打击腐败和改善治理体系之前,不会在经济上向其施以援手。
马克龙希望在黎巴嫩乃至相关联的整个中东地区发挥更大作用,用意显而易见。这一点,在此前默默无闻的新总理阿迪卜身上体现得尤为明显。《中东眼》网站援引一位消息人士的话称,有黎巴嫩和法国双重国籍的阿迪卜本来并不在新总理主要竞争者名单之中,他之所以能够在短时间内获得广泛支持并最终坐上总理宝座,马克龙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一般认为,阿迪卜将能够成为法国在黎巴嫩扩展政治影响力的重要抓手。黎巴嫩分析人士卡里姆·马克迪西更是在推特上称,“这(阿迪卜)是送给马克龙的礼物。”
马克龙在推进黎巴嫩改革问题上的“过分积极”,引发了一些舆论批评。土耳其总统埃尔多安曾公开指责说,马克龙对黎巴嫩具有“殖民目标”。黎巴嫩在1920年至1943年间曾被法国委托统治,法国此后一直对黎巴嫩保有影响力。
令人唏嘘的是,大量黎巴嫩民众一如曾经的利比亚那样,对西方抱有幻想。贝鲁特爆炸事故成为压倒黎民众的“最后一根稻草”,他们甚至在网站上发起请愿活动,主动要求法国在未来10年接管黎巴嫩。就连黎巴嫩真主党领袖哈桑·纳斯鲁拉也在8月30日表示,只要黎巴嫩国内能够达成共识,真主党将对法国方面提出建立黎巴嫩新政治公约持开放态度。即使法国外交部长勒德里昂曾否认法国希望“接管”黎巴嫩,呼吁黎巴嫩人自己承担责任,但马克龙8月26日向黎巴嫩政界人士发送的“改革路线图”早已公之于众;黎总统奥恩承认有必要“深刻改变体制”的用词,与马克龙8月初访问贝鲁特时的表述几乎相同。
在贝鲁特爆炸事件发生前很长一段时间里,国际社会一直拒绝与“腐败的黎巴嫩领导层”打交道,包括马克龙在内。而在爆炸事故发生后,世界各国、各种力量以超乎人们预料的速度介入其中。除了马克龙,美国政治事务副国务卿戴维·黑尔,伊朗外长扎里夫,以及来自英国、土耳其和欧盟各国的高层代表,纷纷抵达贝鲁特。据悉,在马克龙紧急到访贝鲁特之后,黑尔也将在本周访问黎巴嫩。
有黎巴嫩民众在社交媒体上发文称,突然间,这个一直处于战争前线的弹丸之国不再感到被抛弃。但观察人士认为,黎巴嫩从来没认识到,问题关键不是将希望寄托于外界,不是延续一个多重力量相互绞杀的“修罗场”,而是从根本上改变教派政治对国家管理的负面影响。奥恩曾在8月30日呼吁要在黎巴嫩建立一个世俗国家,可是,长久以来的政治纠葛和阵痛,让黎巴嫩很少有人相信阿迪卜领导的政府会出现有成效的改变。CNN在一篇描述黎巴嫩的文章最后写道:“未来已经越来越像过去。”
本报北京9月2日电
中青报·中青网见习记者 马子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