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末的上海,白天是35℃的高温。27岁的快递员许升良穿上写着“聋哑人配送”字样的红马甲出发。和包裹一起传递的,还有他脸上的微笑。
在上海虹口区和普陀区,活跃着约40名聋哑快递员。他们和客户的沟通总是按照预设的程序运行:在派送前,他们会发短信提示居民,告诉对方自己是聋哑人;在一些居民楼的门禁前,他们播放提前录好的提示声:你好,我是聋人快递员,请开门。但复杂一些的交流对他们仍是一道难解的题,前几天,就有一位快递员送件时被宠物狗咬伤,不得不请手语老师赶去处理报警和赔偿事宜。
许升良送件时,社区的大伯大妈们都向这个熟悉的“靠谱的好小伙”竖起大拇指。他所在的“吾声快递”,名字是“无声”的谐音。80后创始人顾忠,父母都是聋哑人,特殊的成长环境让他掌握了地道的“口语化”手语。他做过15年手语翻译,曾在电视台新闻频道担任过手语主持人,在聋哑人圈内有一定知名度。2013年,顾忠在上海市徐汇区民政局注册了非营利机构“上海心工坊社工事务所”(以下简称“心工坊”),开展各项助残公益服务。
2019年,心工坊承接了江湾镇街道慈善超市的运营工作,今年1月装修完毕就遇到新冠肺炎疫情。街上少有行人,网购需求旺盛,物流力量缺乏。顾忠利用自己的朋友圈招募聋哑人开展1公里配送服务,后来又与几家快递公司合作,组建快递员团队。跨省市运输恢复后,不少聋哑人通过“口口相传”从外地慕名而来,前后总共来过上百人。
顾忠说,聋哑人快递员们都经历了艰辛的磨合过程,在618快递高峰期,因为工作量大、送件错误率高,有几十人离开,许升良也曾因为各种原因3次提出辞职。但还是有约40位聋哑人坚持到现在,成为业绩接近普通快递员的熟练工。
聋哑人通常思维比较单一,对一些常识不了解。所以在培训时,一些情况普通人一听就能明白,他们却很难理解。在618快递高峰期,有大量聋哑快递员因为“心态崩了”离职,后来顾忠无意中发现,是因为聋哑快递员不知道马路单双号所对应的地点,没有合理装车,导致不断重复送件。
开始,居民区许多老年人不太会操作手机,觉得收发短信麻烦,对聋哑人快递员不理解。随着快递员们对工作越来越熟悉,送错率、客户投诉率都直线下降。不少居民对他们表现出同情和赞许,有人主动打了五星好评。近期,因为被媒体报道,表现出善意的居民越来越多,还会给聋哑快递员递水、递西瓜、送毛巾擦汗。很多快递员告诉顾忠,居民递来的水太多,自己都来不及喝。
在“吾声快递”,聋哑员工住宿免费,和普通快递员一样按件计算提成,同工同酬。这样平等、友好的工作环境,是许多聋哑人在之前的工作和生活中没有遇到过的。团队中负责招聘的耿伟,也是聋哑人,许多向他咨询的聋哑人问的第一个问题是公司会不会骗人、克扣工资。
耿伟曾在餐馆做洗碗工,月薪只有3000元,而他现在每月工资到手能有5000多元。耿伟总是回复:这里是正规公司,住宿免费、吃饭自理、按劳取酬。如果你只有两三千元月薪,或者被人家骗了,那欢迎你来“吾声快递”工作。
耿伟表示,绝大多数客户是善意的,但也有少数客户对聋哑人表现出歧视。他认为,遇到这种情况,快递员不要和客户起冲突,而应该用自己的服务质量让客户改变看法。他会劝告新来的员工,送快递时经常要爬楼梯,确实是一项辛苦的工作。要先苦后甜,没有苦,哪来钱呢?
顾忠认为,快递行业对聋哑人来说是一个不错的工作机会。首先,快递业仍存在较大的用工需求;其次,只要聋哑人经过努力适应了这份工作、干活儿效率高,就会有稳定且不错的收入。业务骨干许升良每月能拿七八千元工资。在另一个快递站点,还有聋哑人晋升为快递站长,加上门店绩效,月薪能到达1万元。
顾忠计划和更多快递站点合作,壮大团队,然而业务拓展遇到不少波折。残酷的市场竞争,并没有给这些聋哑人更多的温柔。顾忠更希望残疾人能在这个相对稳定的小环境中自食其力,实现自我价值。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魏其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