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司莫拉佤族村外的观景台上放眼望去,古榕树群郁郁葱葱,橘红色的万寿菊花开成海。8月18日,云南省腾冲市清水乡三家村党总支书记赵家清望着这片诗意田园,对记者说:“没有比人更高的山,没有比脚更长的路,脱贫致富只有用勤劳的双手来实现。”
在佤语里,“司莫拉”意为“幸福的地方”。今年1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赴云南考察,他去的第一个地方就是保山腾冲市清水乡三家村中寨司莫拉佤族村。当天,总书记也登上这个观景台眺望。赵家清记住了总书记的嘱托:“乡亲们脱贫是迈向幸福生活的第一步,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要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大力推进乡村振兴,让幸福的佤族村更加幸福。”
而今,在各级政府和村民的努力下,有500多年历史的佤族村寨司莫拉已实现整村脱贫,成为“中国传统村落”“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国家AAA级景区”。2019年,司莫拉接待游客5万余人次,截至今年8月,接待游客12万余人次。
把激动变成致富的行动
“没想到总书记会来到我们村,当时村民都很激动很感动,有的人还流了泪。”说起1月19日那天的情景,在村口开小卖部的村民赵家海记忆犹新,总书记走进他的小卖部,和他握手,向他拜年。“在电视上看到的领导竟然出现在眼前。我又激动又拘谨,有点语无伦次。”赵家海笑着说,“总书记问什么东西好卖,我说,样样都好卖。”
那天以后,村民都把赵家海的店叫作“样样都好卖超市”,半年多来,小卖部成为游客的网红打卡点。“现在真的样样都好卖了,最多时一天可以收入近1000元,而原来就一二百元。”赵家海说。村里另外一个打卡点是李发顺的家。
李发顺初中毕业就辍学外出打工。2010年,一场车祸让他成为残疾人,为了给他治病,家里欠下数万元的外债。妻子杨彩芹独自外出打工,每月2000多元的工资,她自己留50元,其余全部寄回家给李发顺和两个孩子。
2014年,李发顺家被纳入建档立卡贫困户,得到帮扶。他认真参加每次培训,修鞋、修伞、修锁、理发、藤编,只要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他都努力去做。他还养猪,最多时养了30多头,成为村里的生猪养殖大户。2017年,他家脱贫摘帽,两个孩子如今都在读大学。
这两年,来司莫拉旅游的人越来越多,杨彩芹不再外出打工,夫妻俩在自家两层楼新房外的庭院里卖司莫拉的传统美食大米粑粑。每天一大早把大米泡两次蒸两次,然后舂成米团,再用南瓜汁、紫薯、小红米染成黄色、紫色和红色,用模具按压成各种形状。
1月19日那天,总书记走进李发顺家,了解他们一家的居住环境和生活情况。看见李发顺家的大米粑粑,总书记饶有兴致地做了两个。这两个印有“福”和“囍”的大米粑粑成为司莫拉珍贵的收藏品。
如今,每天都有许多游客到李发顺家品尝软糯有弹性的大米粑粑,有的还自己动手体验做粑粑的乐趣。李发顺的粑粑生意火红,一天可以卖出两三百个,每天收入六七百元。最近,他申请贷款,准备开个农家乐,把生意做得更大一点。他说:“日子过得像大米粑粑一样甜”。
准备开农家乐的还有建档立卡户孟忠贤。以前,他和妻子赵正菊都在外打工,但聚少离多,没时间照顾家。今年,他们决定回村创业,除了开农家乐,孟忠贤还贷款5万元,种了20亩万寿菊。
村民冯恩右原来只养了一头牛,今年,他贷款8万元,到距离寨子8公里外的山里建一个小型养殖场,养了12头牛。他估计按照现在的市场价,年收入能超过10万元。
今年6月3日,司莫拉成立幸福佤乡旅游专业合作社,村民通过房屋土地入股成为股东。据赵家清介绍,合作社开展了土陶体验、藤编体验、根雕制作等项目,村民当解说员可以获得工资收入,手工制作的产品卖出去再获得一笔销售收入,年底还有股民分红。
“随着旅游收入日益增多,村民的精气神发生了巨大改变。”赵家清说,总书记的到来,更加激发了村民的感恩意识和自主发展的动力,“把激动变成致富的行动”。
幸福的司莫拉将更加幸福
腾冲清水乡乡长尹昭恒也发现了司莫拉村民的巨大变化。他2012年到清水乡任副乡长,开始参与司莫拉村脱贫攻坚工作。他说,“村民们很淳朴,但以前节奏很慢”。
尹昭恒介绍,2014年以来,通过整合“民族文化示范村”“美丽乡村”等项目,在各级党委、政府的扶持下,实施了“农改危”“扶贫安居”“厕所革命”以及村庄环境整治、村内道路硬化、人畜饮水等工程,司莫拉人居环境、村寨风貌等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清水乡又先后投入2000多万元,在司莫拉建设佤王府议事厅、陈列馆、文化活动广场、农耕文化观景台、佤族特色寨门等,统一定制传统佤族服饰、种植寨花、挖掘传统佤族手工艺,让佤族文化焕发出生机与活力。
赵家清的家也在司莫拉,自从发展旅游以来,他家开了司莫拉第一家农家乐,生意红火,成为群众致富的领头羊。
在赵家清看来,“农村的发展必须是抱团式的”。司莫拉73户299人中有建档立卡贫困户16户69人,要富“口袋”先富“脑袋”。为此,三家村党总支部围绕“党建+治理”“支部到组、自管到户、商量到人”,成立美丽村庄建设管理委员会和自管组,利用村组会、火塘会等村民会议给群众讲机遇、讲政策。同时,通过“三员三长制”“巷长制”“党员带领下的200米服务圈”“村规民约”和评比“最美庭院”等举措,群众不仅把自家收拾得干干净净,还自发落实“网格区”“门前三包”,寨子的人居环境走在全乡前列。为激发群众的内生动力,寨子里经常举办厨艺、茶艺、电工、民宿、乡村旅游等培训,以提升村民发展乡村旅游的能力和水平。
2018年,司莫拉贫困户全部脱贫,114名村民在村里找到合适的岗位;2019年,全村人均可支配收入近1.2万元,寨子摘掉了贫困帽子。
如今,赵家海的小卖部被确定为“爱心脱贫超市”,群众通过平时考核得到的积分,可以到小卖部兑换货物。
赵家海的儿媳邓德丽是2014年从别的村嫁到司莫拉的,她发现,司莫拉的村民非常团结,只要是村里的公共事业,村民都会积极配合。
邓德丽是一名幼儿园教师,丈夫赵兴强是中学教师。他们认为,司莫拉的发展与全村重视教育有很大关系,全村没有一个义务教育阶段的孩子失学辍学,村里的16名大学生都是本科或硕士毕业。
“今年总书记来过以后,司莫拉的旅游更加红火,群众参与各项产业发展的积极性越来越高。”赵家清说,集体与群众“双增收”,强村与富民“双推进”,村民纷纷返乡创业就业,乡村正在振兴,幸福的佤族村司莫拉将更加幸福。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张文凌 孙庆玲 见习记者 朱彩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