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登陆股市”一直是中国汽车业的高频词。
9月7日上午,上海证券交易所官网显示,吉利汽车科创板IPO审核状态变更为“已问询”。这意味着吉利汽车登陆科创板进入倒计时。
吉利此前提交的招股书显示,公司拟首次公开发行不超过17.31亿股(不含超额配售部分),不超过发行后股份总数的15%。本次募集资金投资项目拟投资总额为204.2亿元,其中拟使用本次募资资金200亿元。募集资金扣除发行费后主要用于公司主营业务项目及补充流动资金。
作为“财富的搬运工”,股市曾经造就过一夜暴富的神话,助推过互联网产业的狂飙突进。同时,股市也能将上市公司的财务数据与经营状况“放在显微镜下观察”,接受监管机构和投资者的监督,因此也有可能放大企业的盈亏和市场波动。
事实上,自从“科创板将要重点接纳哪些企业”明确以来,整车企业、零部件企业何时登陆就成了中国汽车业最引人瞩目的大事之一。当全球汽车业同时面临市场调整期和行业转型期的双重压力,开进科创板的“中国车”又将迎来怎样的机遇和挑战?
靴子落地好办事,谁抓住了资本市场的政策红利
据记者了解,自2019年科创板开市后,已有多家汽车领域的公司成功登陆,主营业务涵盖了氢燃料、锂电池、智能网联等,但尚未有整车企业上市。
“蔚来在纳斯达克的故事表明,谁先登陆资本市场,谁就抢占了先机。”在汽车行业分析师曹鹤看来,吉利登陆A股、瞄准科创板是意料之中的事情。一方面,在设立科创板并试点注册制,推动资本市场全面深化改革的背景下,国内融资渠道更为顺畅;另一方面,耗资巨大的“新四化”技术研发,对企业融资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6月17日,吉利首次对外宣布在科创板上市的计划。早在2005年,这位“自主品牌一哥”在港交所上市,目前市值超过1600亿港元。
今年4月,证监会颁布的《关于创新试点红筹企业在境内上市相关安排的公告》,为吉利登陆A股科创板提供了政策红利。
吉利方面表示,打通境内A股的资本市场融资渠道有利于进一步多元化融资方式、优化资本结构,有效提升公司资金实力,补充公司未来布局“新四化”等战略发展所需资金。同时,在A股和香港同时上市也有利于更好地利用、嫁接国际和国内两个市场资源,助力企业科技转型与未来长期发展。
有业内分析人士指出,随着近年来A股市场对外开放进程的加快,各项限制措施和上市门槛都有所减小和降低,“对于企业而言,这个良好的政策窗口期值得抓住”。
“总体来说,吉利汽车登陆科创板是一个多赢的举措,对企业本身、投资者和产业而言,都有多重利好。”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数字经济研究院执行院长盘和林教授表示,吉利汽车登陆A股意味着国内资本市场融资能力再一次得到肯定,不仅有利于进一步推进注册制,也将为汽车业科技创新提供更多想象空间。
此前,受准入门槛、发行条件等因素影响,港股、美股对大部分独角兽企业来说更具吸引力。但在科创板率先推出注册制后,其上市周期大大缩短、包容性也大大加强。
在新修订的证券法中,此前核准制下的“具有持续盈利能力,财务状况良好”要求,变成了“具有持续经营能力”。这意味着,在“注册制时代”,不再以企业盈利等财务指标作为判断上市的标准,更符合汽车、出行等投资回报周期长的高科技企业的需求。
随着科创板运行一年来开局良好,深交所创业板开始推广注册制、新三板推出精选层均将落地。有分析指出,以上交所主板、科创板,深交所主板、创业板,新三板精选层和新三板以及区域股权市场为主的正金字塔形多层次资本市场形成,资本市场多层次结构在完善。
“我国企业结构呈现多层次,也就需要多层次的资本市场与之配合。”曹鹤预测称,明年下半年,造车新势力在解决盈利问题后,有望登陆科创板。
他告诉记者,从A股和H股的价差可以看出,股市上越熟悉的东西越容易受追捧。因此,中国车企一旦回到本土作战,面对对自己更加熟悉的投资者,估值应该会高于港股、美股。
东吴证券就判断称,吉利登陆科创板后估值会远高于目前,更有利于其拔高在H股的估值。
事实上,就在理想汽车、小鹏汽车奔赴纳斯达克敲钟后不久,多家造车新势力筹备科创板上市的消息就不胫而走。今年成都车展期间,哪吒汽车对外宣布,正式启动C轮融资,并计划于2021年在科创板上市。此外,有未经官方确认的消息称,威马预计在9月底开始申报科创板,力争明年1-2月登陆科创板。
尽管“吉利汽车登陆A股科创板究竟会产生多大的带动效应”尚未可知,但面对科创板带来的种种政策红利,国内有实力的整车企业已经跃跃欲试。
为“新四化”筹措“粮草”,车企须凭研发实力说话
“整车企业能不能、该不该登陆科创板?”对这一问题,目前业内仍有争议。
证监会此前发布的《关于在上海证券交易所设立科创板并试点注册制的实施意见》显示,设立科创板并试点注册制,是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进一步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增强资本市场对提高我国关键核心技术创新能力的服务水平,支持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和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完善资本市场基础制度,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贯彻新发展理念,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举措。
值得注意的是,科创板将重点支持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新材料、新能源、节能环保以及生物医药等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和制造业深度融合。
“吉利汽车是智能化、电动化、网联化变革的先行者。2019年,公司新能源汽车销量达11.3万辆,同比增长69%。同时,吉利汽车在车联网等领域也进行相关研究,拥有多项专利技术。”在900多页的招股书中,吉利摆出了多年来积攒的“家底”,试图充分阐述自己A股科创板的条件。
统计数据显示,从2017年到2020年上半年,吉利汽车累计的研发费用为82.43亿元,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的比例始终保持在6%左右。
“公司一直高度重视技术团队的建设与研发能力的提升,通过科技水平的不断提升来加强产品的综合竞争力。”吉利控股集团相关负责人表示,眼下,自动驾驶、人工智能等一系列颠覆性技术都在深刻影响着汽车行业的走向,而吉利控股主动迎接行业变革,不仅在围绕着汽车产品本身的领域进行深入研究,更在共享出行、飞行汽车、车载芯片、卫星通信以及锂电池梯次利用等领域进行了布局。
统计数据显示,2019年科创板公司合计投入研发金额117亿元,增幅达23%,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的比例平均为12%。同时,2019年科创板公司合计新增专利2500余项,其中发明专利1100余项。
值得注意的是,上市第一年,科创板公司共实现营业收入1471.15亿元,同比增长14%;归母净利润178.12亿元,同比增长25%;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归母净利润158.98亿元,同比增长11%。
查阅2019年年报后不难发现,科创板公司大多呈现出轻资产、毛利率和净利率高、净资产收益率高等特点。其中,七成公司收入和净利润均实现两位数增长,八成公司收入和净利润均实现增长,九成公司扣非后实现盈利。
“一般来说,在不同板块的投资者会有不同的诉求。比如,科创板的投资者往往会给科技含量较高的公司标上更高的估值。如果投资人觉得加大研发投入是企业盈利的主要动力,那么股市就会通过资本的流动鼓励创新。”盘和林认为,登陆科创板将产生带动效应,有望间接推动吉利乃至整个中国汽车业的技术变革。
在他看来,对于身处“新四化”技术变革大潮、急于筹措“粮草”的车企而言,登陆科创板有利于扩充融资渠道,并提升在国内的品牌影响力;对于科创板而言,优秀企业的进入,能够进一步给市场输入价值型投资的理念,更有助于国内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
认清资本市场这枚“硬币”的两面
一边是推动国民经济发展、资金密集、技术密集、人才密集的汽车业,一边是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的创业板,看上去,汽车企业与科创板的定位十分吻合。
不过也有专家表示,即使成功上市也不意味着万事大吉。
“登陆科创板就必须尊重这个平台的游戏规则。”曹鹤提醒相关企业说,股市的放大效应不可小觑。
例如,科创板股票的涨跌幅限制被放宽至20%,同时新股上市后的前5个交易日不设涨跌幅限制。“如果一连两三天跌停,就很可能对企业产生致命打击。”他表示,科创板既能为车企提供融资渠道,助推其发展,也有可能放大企业经营问题,加快市场淘汰的节奏。
历史数据表明,在A股市场整体向下时期,汽车行业下跌幅度通常超过市场平均水平。同时,汽车行业的市盈率也普遍低于市场整体水平。
当然,“危”与“机”就像一枚硬币的两面。当前汽车业技术变革日新月异,而汽车消费市场也进入了“存量竞争”的新阶段,许多企业面临着双重压力,汽车板块的估值压力也在增强,这就给投资汽车业龙头公司创造了良好的投资机会。
此外,尽管近年来中国自主品牌汽车在质量和技术方面有了一定的提升,但在研发投入规模和新业务拓展、提升盈利等方面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统计数据显示,2019年,有七成科创板公司的收入和净利润均实现两位数增长,有八成公司收入和净利润均实现增长,九成公司扣非后实现盈利。
“汽车产业链相当漫长,投资者和企业都应关注每个环节的营利能力。”曹鹤表示,关注科创板企业尤其是汽车企业的成长性,眼睛不光要盯在技术创新领域,也要关注新兴业务拓展和提升市盈率。
盘和林则认为,随着国内资本市场制度的完善,在港股和美股上市的企业登陆A股或将成为一种大趋势。
“资本市场在优化资源配置具有枢纽作用。以科创板、注册制改革为标志,A股近几年对外开放进程加快,一系列限制措施和门槛都有所减小和降低,汽车企业和投资者应该抓住这个良好的政策窗口期,为推动科技创新提供更多支持。”他表示,正如“股市有风险,投资要谨慎”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道理,如果不能遏制非理性的投资行为,资本市场也可能导致资源在汽车业内的错配和浪费,从而破坏行业创新发展。
设立科创板并试点注册制,被视为推进我国资本市场新一轮改革开放的重大举措。随着资本市场对创新型企业开出更高估值,创业者和技术研发人员的财富也随之水涨船高。在建设汽车强国的道路上,我们也需要这样的财富效应来激励更多人投身创新发展的大潮。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许亚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