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长春市五星村,很难找到传统乡村的影子。一进村,看到的是沿河而建的一排排住宅楼和大型水上乐园。除此之外,这里还有物流基地、水果批发市场和大米加工厂。
更令人欣喜的是,五星村随处都有80后、90后的身影,他们大多是返乡大学生,现在已成长为村里发展的中坚力量。
与共和国同龄的五星村,地处长春市城乡接合部,是典型的城中村,有5个自然屯、1.2万多人口。近10年来,五星村从“落后”变“先进”,集体资产从不足70万元猛增到5亿元,农民人均收入从1万元提高到3万元。
五星村的蜕变得益于新时代乡村振兴的好机遇。在这里,传统种植升级为智慧农业,产业单一发展为三大产业融合,平房村路变身花园式乡村。
近年来,长春市坚持城乡融合发展、农业高质量发展、乡村绿色发展和农业农村优先发展,越来越多的“五星村”走上了产业兴、生态美、农民富的小康之路。
从国外返乡的姜艳艳,现在是五星村稻米品牌运营的负责人。大学毕业后,姜艳艳一直在东南亚任教。回乡前,她一直不敢相信父母电话中描述的家乡大变化。
回国探亲时,姜艳艳终于“眼见为实”。村里的建设和发展让年轻人有机会大展拳脚,她动了返乡的心思。“在国外赚得多,但花销也大,有发展机会的家乡最有吸引力。”姜艳艳说。
2014年,杜一宝高票当选村党支部书记,也开始了五星村的快速蝶变。当时五星村土地被逐步征用,失地农民越来越多,集体经济发展也受到影响。不仅如此,一直是村里支柱产业的物流园区也被征用。
杜一宝决定带着村民重新选址,最后选定一处交通便利的废弃鱼塘,填充修整成为新的物流基地,一下解决了大批失地村民的就业问题,投入使用当年就收入500多万元。
为了改善村里的环境,杜一宝还带着村民,在村里修建了水上乐园,旺季时日接待游客超过3000人。
“农村发展有企业,更离不开土地和农业。”杜一宝说。因为耕地都被征用,他就带着村民在距离五星村300多公里的集安市清河镇建立了5000亩的水稻种植基地,创立了五星村鸭绿江大米品牌。转变思路,种地不再受地域限制。目前,五星村鸭绿江大米已畅销全国16个省份。
今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五星村的物流产业受到冲击,为了再给村民找条赚钱路,五星村又建成了一处1万平方米的水果批发市场,村民可以免费入驻。
杜一宝说:“一、二、三产业互动,农林牧副渔并举,把村子发展的落脚点放在提高村民收入上,就不愁没有好日子。”
吸引年轻人返乡创业的还有“中国梅花鹿之乡”长春市双阳区鹿乡镇。
“现在平均每37秒,就有一个装着鹿产品的快递从鹿乡镇发往全国。”长春市双阳区鹿乡镇党委书记李冰介绍,疫情时期,各家鹿产品企业通过网络直播、线上引流、线上店铺等多种网络模式进行销售,销售业绩不降反增。
鹿乡镇梅花鹿存栏14万只,占全国总量的1/6。全镇有1万户在养鹿,经销店800多家,网上交易店1200多家、深加工企业140多家,是全国最大的鹿产品集散地。
鹿乡镇的鹿产品特色经营一条街上有近千家鹿产品经营店,很多店面的负责人都是年轻人。
90后周长媛是一名返乡大学生,她和丈夫一起负责自家鹿产品经营店的产品推广和销售。周长媛发展了一支分布在全国各地的150人网络销售团队,还培养了多位当地的网络主播,每天直播带货7-8个小时。
“依靠直播销售鹿产品,让家乡广为人知,也让更多人了解如何食用鹿产品。”周长媛粗略估算,以前一年能卖2000多盒鹿茸,现在一次直播就能够达到这个销售量,现在的年收入是以前没有电商直播时的10多倍。
周长媛说,父辈一直养鹿,销售鹿茸、鹿鞭等初级产品,但使用不方便,销量也很不稳定。现在,鹿产品被深加工成胶膏、压片糖果、饮品和熏酱食品,食用更方便,消费群体也明显多元化。
为了让返乡青年为乡村产业发展注入新活力,鹿乡镇经常为他们提供去全国各地特色乡镇学习和考察的机会,帮助他们开阔眼界。
现在,像周长媛一样的返乡青年越来越多。他们不仅壮大自家门店,还通过养殖合作社分红、回收鹿产品、帮忙代售等方式,帮助当地贫困户脱贫致富。
长春市九台区的饮马河西岸,有个朝鲜族群众聚居的红光村。这里经常人流如织,村里的稻米文化农业公园成为市民的周边游打卡地。
原本,红光村是个空心村,村民历来有去韩国打工的习惯,很多人还在青岛、威海等地定居。村里只留下120多人,几乎都是老年人。如今,红光村不仅没有变荒凉,村民还过上了周围村子羡慕的生活。
因土壤和水质优势,红光村是稻米的优良产地。村里发挥这一优势,把全村土地流转后引进稻米生产加工企业,以“农户+公司+合作社”的形式种植绿色水稻。
红光村里种了268公顷的高标准稻田,由政府部门、企业、科研单位和乡村共同打造集稻米产业、稻米文化、科研示范、民俗文化、旅游观光、餐饮服务、农业园艺等功能于一体的稻米文化农业公园。红光村还建设了吉林省第一个智慧农业技术平台,以实现稻米种植全程可控。
据红光村党支部书记赵云熙介绍,如何让留守老人安心养老是红光村另一项重头工作。为此,村里建起了村养老院,党员志愿者负责召集老人来这里参加文体活动,以便及时了解老人的身体状况和需求。
这些变化和发展得益于村里探索的“三换两集中”政策。赵云熙解释说,村民用自家宅基地使用权换取楼房居住权,把水田经营权入股稻米合作社,用村集体资产使用权换村民集体养老和环境改善等福利。“两集中”则是分散居住向楼房集中,分散土地向合作社和企业集中。
现在,红光村共有4栋13层的住宅楼,村民全部搬入新居,村里为每家补贴物业费和供暖费。
“环境好、生活好、有保障。”64岁的朝鲜族老人李英玉曾常年在韩国打工,现在和老伴回村两年了。她说,不愿去城里子女家养老,就在村里了。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王培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