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推荐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2020年09月22日 星期二
中青在线

拯救远去的古宅

中青报·中青网见习记者 陈鼎 张诗童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20年09月22日   08 版)

    潜口民宅博物馆内的万盛记。陈鼎/摄

    这是一幢建于清代光绪年间的古建筑,其为一家店铺,名曰万盛记。万盛记的前进院是三间带两厢的店堂,后进院为两个单幢三间带楼廊的四合屋,一面高大的门墙将店堂与四合屋隔开,构成了前店后宅的功能布局。如此布局既方便经营店铺,又反映出了房主内敛的性格。房主姓吴,家族早年植桑、养蚕,同时还经营家庭纺织、水礁作坊、粮食加工。吴家家业丰足后还扩辟了茶园,进行茶叶生产和销售,并扩建了万盛记开始商业经营。后来,其继承者又经营起养蜂场,并在万盛记内销售蜂蜜。

    这幢原坐落于黄山市徽州区西溪南镇的店铺,如今静静地伫立在潜口民宅博物馆中。博物馆的工作人员说,徽州地区的清代建筑虽多,但有据可考的店堂屋却不多,如万盛记这般有明确纪年、富有特殊文化内涵的前店后宅式的建筑群组很是难得。而研究万盛记,可以进一步了解清代徽州建筑的特征,同时也是对徽商以及徽州农村经济发展研究的补充。

    历史悠久的潜口村相传曾是诗人陶潜的隐居之地,又因其为黄山之口,故名潜口。潜口民宅博物馆正是位于潜口村内的紫霞山麓。这是一座古建筑专题博物馆,由国家文物局投资兴建。

    潜口民宅博物馆为一片由明园和清园两部分组成的露天区域。博物馆按照“原拆原建、集中保护”的原则,选择新址,将散落在徽州各地且不宜就地保护的古建筑原拆至此,按照既定的规划择地原建。潜口民宅博物馆馆长吴青介绍说:“博物馆集中保护了多种明清时期最具典型性的古民居、古祠堂、古牌坊、古亭、古桥等24幢古建筑,具有非常重要的历史、艺术和科学研究价值,是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高度和谐统一的典范,也是研究中国古建筑的珍贵实例,被誉为‘我国明清民间建筑艺术的活专著’。”1988年,潜口民宅博物馆被国务院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4年,作为古徽州文化旅游区的重要组成部分,被评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

    以粉壁、黛瓦、马头墙为特征的徽派古民居是中国传统民居中的代表,而作为徽派古建筑的主要营造技艺,徽州传统木结构营造技艺也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徽派古民居是徽文化的重要物质载体,它不仅是徽文化出现和发展的场所,还将徽文化融于其中,并通过古民居的房屋布局、外形结构、家具陈设、门联牌坊等充分展现于世人面前。正如万盛记内的木雕,若仔细看,就能发现堂内窗栏上刻有“暗八仙”图案,“暗八仙”也就是道教八仙所使用的八件法器。而“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暗八仙”图案的寓意也与徽商在商海中各显奇能不谋而合。

    然而,给这些珍贵的古宅“搬家”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据介绍,潜口民宅博物馆的明园和清园分别于1990年和2007年建成并对外开放。其中,明园的搬迁修建从20世纪70年代末提出,到1990年完成,历时超过10年。而这段时间,正是中国由百废待兴转向大力推进经济建设的时代。那时,政府尚无财力及时抢修和维护大量濒临倒毁的古民居,与此同时,文物的价值日益显现,文物市场愈发活跃、繁荣,民间大量古民居的构件被拆卸并营销的情况时有发生,倒买倒卖整幢古民居的现象也屡见不鲜。此外,皖南地区多雨水,空气潮湿,不利于古民居的保存。这一切都加速了徽派古民居的消失。

    更令人惋惜的是,那些四散分布且破败腐朽的古民居大多无法于原址得到抢救和修缮。在这样的情况下,经有关文物、古建筑专家多次严密而科学的论证,国家文物局批准并大力支持了古宅搬迁修复项目。此举也成为中国文物系统探索创新的一次成功实践。

    工程期间,博物馆的专业人员根据徽州山庄的布局,结合地形、水流等情况,深入研究并精心布置了每座建筑及其周边环境。建筑之间以铺设的石板路相连,适当栽种花卉草木。整个山庄还布设了防火、防雷设施,并做了防白蚁处理。终于,那些行将远去的古宅再次于潜口民宅博物馆中焕发了生机,延续了生命。

    2018年1月,由馆长吴青带头策划、编辑的《潜口民宅搬迁修缮工程报告》一书出版。这本80余万字的图书,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展现了馆内24幢古民居的现状、古建筑于原址及拆迁过程中的图文资料以及古建筑搬迁修缮全过程的详述。吴青回忆说,潜口民宅搬迁修缮工程从立项到最终全面竣工,时间跨度长达23年。其间,大量的勘察文字、测绘资料、实物照片、施工记录、工程图纸以及研究报告等散落各处,难寻踪迹。“我们想要把这些资料和这段历史补齐。我们寻找到当时的工匠,把资料全部收集整理出来。当时最年轻的工匠到今天也有50多岁了,有些匠人甚至已经去世了。我们经过3年时间,最后完成并出版了这本工程报告。”

    吴青觉得,这本书就像是一份对于历史记忆的传承,而书中承载的不仅仅是沉甸甸的资料,更有当年的匠人们对徽州古建筑的那份沉甸甸的情怀。

中青报·中青网见习记者 陈鼎 张诗童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0年09月22日 08 版

当民宿遇上乡愁
拯救远去的古宅
黄河文化研学旅行的文化意蕴
江苏太仓:构建“四维”权益工作格局 护航青少年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