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推荐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2020年09月24日 星期四
中青在线

学界新著

“新火”何以燎原

——评《走向自主创新》续集《新火》

宋磊(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 教授)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20年09月24日   02 版)

    自主创新上升为国家战略之后,大批国内企业不但大幅扩张了市场份额,而且迅速提高了技术能力。如果将这些本土企业比作新兴之火,那么我国自主创新政策的积极倡导者之一、北大教授路风近期出版的《新火》(学术畅销书《走向自主创新》的续集)一书的主题,就是从理论和实证两方面来论证新火何以燎原。

    新火的能量来源是在中国工业史之中长期积蓄的

    《新火》既在理论上解决了为什么自尊自强的发展中国家的工业化进程必定依托自主创新,揭示了自主创新与企业能力进步之间的逻辑关系,也通过实证研究来验证上述逻辑关系,详述新火何以燎原。

    《新火》中的案例研究涉及的四大工业有一个共同点,即这些工业的起点都可以追溯至新中国成立初期:核电工业的历史根源是中国自主发展的核潜艇工业;研发了i5机床的沈阳机床集团,由“一五”期间建设的多家企业合并而来;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兴起于株洲、长春等地的机车企业,是我国铁路装备工业的出发点;液晶显示器产业的领先者京东方,其前身是国营774厂。反映了我国经济的一个结构性特征: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已初步建立了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当下本土的主要工业都具有深刻的历史根源。

    路风教授在《新火》中讨论每个案例时,都详细回顾了相关产业或企业的发展史,引入长时段的工业史视角,大量生动、感人的细节为深入论证“新火何以燎原”提供充分史料。正因为《新火》处理的是长时段的工业史,基于这种长期的观察,才能挖掘出中国工业竞争力的根源,也只有这样的写作态度才对得起为我国工业的新火提供能量来源的那些创业者——知名或不知名的工程师、工人和管理者们。

    “自主创新”的必要性

    如果说自主创新是《新火》一书最为重要的关键词,那么书中的自主创新实则存在两个版本:一个形成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另一个出现在21世纪初期。《新火》实证部分的特色在于,自然地将两个版本的自主创新连接起来,由此,“新火何以燎原”这一问题才全面得到了有力回答。

    路风教授这样论述21世纪初期出现的自主创新的必要性:“技术引进的效果取决于中国工业的吸收能力,而吸收能力的来源是自主开发,没有自主开发或自主开发努力不足的工业或企业,不是被控制,就是干脆灭亡。”紧接着,作者写道,“中国今天能够走多远,是因为昨天付出了多大的努力;中国明天能够走多远,也取决于今天付出多少努力。”这里的“昨天”显然指的是形成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自主创新。

    在这样深远的研究思路下,中国工业史中的自主创新的整体画面于是开始呈现出来: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中国企业形成了自主开发的传统,在此基础上,中国工业的基础能力得以出现,它构成了改革开放时期的中国工业的吸收能力的起点;在21世纪初期,当自主创新重新成为国策之后,这种源自新中国成立初期工业史的吸收能力与重现出现的自主开发相互促进,共同构成了新形势下实践自主创新的企业的竞争优势的源泉。如果将在21世纪初期践行自主创新的中国企业比喻为呈现燎原之势的新火,那么,《新火》一书的实证部分则告诉读者,这种新火的能量来源是在中国工业史之中长期积蓄的。

    将中国工业史上两个阶段的自主创新实践有机连接

    著名发展经济学学者爱丽丝·阿姆斯丹教授曾指出,美、日两国经验表明,走向世界技术前沿、获得国际竞争力的要点,在于如何通过特殊的方法审慎地发展出专业技能和技术优势。在发展中国家的工业史中,自主创新从来都是这种“特殊的方法”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学术界此前没有从正面深入论证这一重大事实。《新火》不但在学理上完成了这种论证,而且令人信服地将中国工业史上两个阶段的自主创新实践有机连接在一起。正是在这样的研究过程中,《新火》的价值超越了一般意义上的创新管理或技术管理研究。

宋磊(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 教授)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0年09月24日 02 版

深刻把握创新这个时代重大命题
事不避难、义不逃责:抗疫精神的底蕴
“新火”何以燎原
锤炼过硬本领 勇担时代大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