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推荐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2020年09月30日 星期三
中青在线

在触摸乡村中收获一份家国情怀

詹先彬(团赫章县委书记、扶贫干部)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20年09月30日   07 版)

    2009年7月,我大学毕业,第一次踏上贵州土地,来到毕节市赫章县。县城不大,四面环山,326国道穿城而过。这条路一度是赫章和外界联系的唯一通道,连接着当地人的抱负和对外界的向往。

    当年从贵阳到这里,要历经8个小时的颠簸,最初对赫章的印象,也停留在相对偏僻的地理位置、不够便捷的交通条件。

    记得当时我很“怕”坐车到村里工作,那时入村道路泥泞不堪,再加上山高路窄,一边是峭壁、一边是山沟,路只容一辆车通过,坐在车上左摇右晃,像是坐船,远一些的村,常常一个多小时才能到。

    有一次,我入村查看通村公路硬化情况,车在一个弯道上突然打滑,左后轮滑出路面,当时第一感觉就是“完了”,幸亏司机处理得当,才让车停了下来。当时下车后看到路边100多米的深沟,心里扑通直跳,小腿肚子抽搐个不停。

    那些年陡峭崎岖的山路,让我养成个习惯:车一开动,人就“严阵以待”,手下意识牢牢抓住车上把手,两条腿绷直顶住前排,后备紧紧贴在靠背上,眼睛尽量不瞟窗外。这样和同事聊聊天,聊着聊着就到目的地了。

    几年过去,高速路修到赫章,到省会贵阳现在只要两个半小时。各个村也通了公路,并且硬化到位,还安装了防护栏,行路难成为过去式。修路带来的发展前景,也让农民脱贫、农村发展驶上快车道。

    赫章地处贵州西北部,是典型喀斯特地貌,地面就像装满“地漏”,天上下雨,地上流水,雨下完了,水也流光了,有地方村民生产生活用水非常不便。我记得,有个村里只有一条仅能作生产用水的小溪,群众吃水要走很远的路。我们走访很多村里老人,把他们记忆中的出水洞和泉眼全部找了一遍。水质好的流量小,流量大的水质差,最终找到一处相对合适的泉眼,就地建半埋式水池来蓄水,从而保证水质。

    许多经年累月挑水吃的老年人,当看到自来水流进家中触动很深,这些看得见的方便,也为我们做群众沟通工作作了铺垫。

    贵州的易地扶贫搬迁,全国瞩目。事实证明,易地扶贫搬迁是斩断穷根的有效方法。而为了让村民搬进城去,我们下过不少功夫。村民不想搬,除了难离故土,也有对城市生活的疑虑担忧,所以刚开始对搬迁有抵触心理。

    记得我动员搬迁的第一户是村民郑灵同(化名),他自己因小儿麻痹后遗症右腿残疾,夫妇俩养了3个孩子,一个上中学,两个上小学。因缺乏劳动力,庄稼种植收入不高,一家人仅靠妻子在附近打零工勉强维持生计。谈到搬迁,他担心到县城生活没有保障,我开始给他各种分析现状,讲各种配套政策,他都无动于衷。可当讲到县城的教育条件,我看出他在犹豫摇摆中“动心”了,然后趁热打铁,邀请他到县城搬迁安置社区看一看。

    说服工作就这样迎来转机。在易扶社区,郑灵同看到了已装修好的100平方米新房,应有尽有的家具电器,孩子上学还能自主择校。思考再三后,他同意搬迁并拆除旧房。为了让这个家庭安心留在县城,我还联系社区为他妻子找到一份在中学食堂的工作。

    和郑灵同一家人成为朋友后,他们一家人的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这种变化,使得政策开始和村民意愿发生“化学反应”。经过郑灵同沟通,全村共有10户51人搬迁到县城,和他一样成为“新市民”。

    这几年,从机关到农村,与村民做朋友、打交道,为村里大事小事出谋划策,我也明显感觉身上慢慢多出一些“泥土味道”:自觉从村民立场思考问题;用老百姓的思维方式,帮助他们解决问题;困难面前,学会忍耐坚持,我多了些从容淡定。在触摸乡村中,我收获了一份家国情怀。

    目前,农村的水、电、路、信等基础设施建设得到极大保障,但在决战脱贫攻坚和奔小康路上,诸如农村空巢老人、留守儿童等问题也需要我们进一步努力。我也在思考,如何让更多年轻人留在家乡,创业致富,而我们又能为他们提供怎样的组织关怀、政策支持。从长远看,这样才能真正化解老人儿童面临的生活问题,也能让乡村持续葆有生机和活力。

詹先彬(团赫章县委书记、扶贫干部)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0年09月30日 07 版

你出力 国家就有力
在触摸乡村中收获一份家国情怀
关键核心技术必须揣在自己兜里
亲历伦敦疫情体会什么是大国担当
开民宿这五年 我成了“洱海环保民间P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