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赴拉萨采访前,我已经预想到这篇文章不好写。
吕淑霞是幸运的。小学五年级前,她从未穿过一件不带补丁的衣服,母亲给她置办的唯一一件新衣服,还被送给了他人还了人情。在这样环境下长大的她,援藏后被派到西藏最为繁华的拉萨而非条件恶劣的边境县区。在拉萨中学,她可以住在干净的教职工宿舍,能在食堂吃到富有特色、美味的饭菜,工资除了贴补家用能有盈余经营自己的生活,还收获了爱情。
吕淑霞是平凡的。8年工作合同到期后,她选择留在拉萨。援藏20年来,她一直是拉萨中学的一名高中教师,没有惊天动地的感人事迹,也没有戏剧化的跌宕人生,仿佛这20年以及未来的日子都是一个又一个平凡的日子复制、堆砌而成的。
按照当下追求新闻“爆点”的操作手法来看,采访吕淑霞似乎并不是一个最佳选择。在现实中一些精于算计的人眼中,在基层待了几十年的“吕淑霞们”有些傻,竟然没想过以长期支边的“特殊经历”作为跳板,一路“高升”。对一些即将去或想去基层、去西部的年轻人而言,如果一辈子像“吕淑霞们”一样平凡,是否还有必要去基层吃苦?
但谁又能简单武断地去评判一个人的人生呢?
吕淑霞是雪域高原教育系统65098名教职工的缩影,是前赴后继扎根基层、奉献西部“热潮”里的一朵小浪花,也是平凡的我们中最真实的存在。她为了更多的学生能走出西藏而走向高原;为了更多的人能回到西藏、来到西藏,又留在了高原之上。
从吕淑霞本人、她的学生、援藏教师们以及西藏本地工作者的言语勾勒中,我真实地感受到了人与人之间最原始的、自然的情感——无私的爱,以及由此升腾的对边疆的爱和对国家的爱。
在这种情感面前,“算计”人生成了毫无意义的伪命题,因为平凡到极致的他们成就了非凡,而能拥有如此非凡的人生,幸莫大焉。
王姗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