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不会有无缘无故的事情,就像一个警察不会无缘无故想办一个私营的交响乐团。
---------------
我第一次见到陆卫先,是在2020年中国音乐家协会交响乐团联盟会员代表大会上,留着一头花白中长发的他被邀请第一个上台发言,排在他后面的是各大国有院团。由此,我听说了一个退休警察,在一个长江边的四线小城,用尽全部努力,办一个交响乐团的故事。
在网上搜索黄石新爱乐交响乐团,能跳出乐团的“官网”,但浏览器会提醒,这是一个“不安全”的网址。只有像我这样一意孤行地点进去,才能看到乐团简介:这家全国唯一的私营双管编制的交响乐团,成立于2009年9月,投资者是一家酒店和一家女子美容连锁机构——总之,看上去不太“正规”。
张婷从6岁开始学小提琴,2011年从湖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毕业后加入黄石新爱乐交响乐团。初到乐团,她的第一感觉也是不太“正规”:团员们的年龄有老有少,水平参差不齐,有人甚至不懂音乐专业术语;排练场地则是在一个钢厂的大会堂——还是临时借用的。
至于乐团的掌门人陆卫先,那天上身穿着一件黑色毛衣,罩一件军绿色摇粒绒马甲,下面穿着一条黑色西装裤子,衣服裤子都旧旧的,更谈不上搭配。张婷一开始以为这是一个来旁听的人,直到后来“请团长发言”,她才知道,哦原来是团长。
陆卫先:文艺爱好者,警察,交响乐团团长
世界上不会有无缘无故的事情,就像一个警察不会无缘无故想办一个私营的交响乐团。
陆卫先出生于1957年,母亲是一名音乐教师,父亲是军队宣传队的一名演员。“文革”时,父亲受到冲击,总是在家唱《黄河大合唱》,这给陆卫先留下了难以磨灭的记忆。在黄石一中念初中时,陆卫先开始尝试写歌。因为“家庭成分”,他始终无法进入当地的剧团。中学毕业后,他先是下放到农村,后来又在华新水泥厂当了10年工人。
湖北黄石,一个长江中游南岸的城市,曾以矿冶产业闻名,华新水泥厂也是赫赫有名,其旧址还在2016年入选首批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名录。对陆卫先来说,水泥厂为他的音乐梦提供了一个平台,因为工厂有宣传队,队员有五六十号人,搞个管弦乐队绰绰有余,还经常有创作和演出的机会。
渐渐地,陆卫先的音乐才华“名声在外”,1989年被特招进了黄石市公安局——公安局要成立警官艺术团。但一直到退休,陆卫先都不是一个专职的“文艺工作者”,他干了10年交警——要上路指挥交通那种,后被调到了巡警支队,最后又调到刑侦支队,他的第一职业始终是警察,业余才搞文艺。
这像是一个巧合,黄石新爱乐交响乐团的成员,第一职业都不是乐队演奏者,他们都各有工作,只有排练和演出时,他们才是“音乐人”——这是后话。
攒够了30年工龄,陆卫先提前退休了,办乐团的想法从一颗种子长成了一片草原,从最初的小目标办一个管弦乐队,到后来“膨胀”成要办一个交响乐团。
陆卫先记得,2007年父亲去世,在临终前8小时,他插着氧气管,要陆卫先给他放《黄河大合唱》的视频,一边看一边双手“指挥”着。陆卫先想,终有一天要搞出自己的“黄河”。终于,2019年12月31日,黄石新爱乐交响乐团在新年音乐会上,演出了钢琴协奏曲《黄河》。
10年投入1000万元,年年向妻子和妻妹“借钱”
办乐团,除了想法,陆卫先最初一无所有。从务实的角度,他决定先买乐器,掏空了自己攒的私房钱六七十万元,再加上妻子赞助的100多万元,开始买买买。当乐器厂的人得知这么大一笔订单来自个人时,都很惊讶。勉强买齐了乐器,钱也花完了,陆卫先发现,一切刚刚开始。
排练场地是东借西借的,团员是各行各业的,团员的演出服除了第一批是陆卫先掏钱定做的,之后由于人员变动过于频繁,陆卫先规定,凡是加入乐团的人,自己先去做一套西服。
2010年春天,乐团成立半年后,终于迎来了自己的第一场演出,没有人邀请他们,只是他们对自己的回答。陆卫先记得,那场演出有一首曲子是《我爱你,中国》,他也在台上吹奏,眼泪不知怎么就流下来了,毫无征兆。
迄今为止,乐团没有办过一场“卖票”的音乐会,都是公益演出,或者单位和企业的包场。如果是包场,陆卫先一定会给团员发“演出费”,从最开始的10元,慢慢涨到了现在的30元。钱少得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但陆卫先坚持这么做。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乐团今年整整10个月没有排练,对其他行业来说,停一天就是一天损失,但对陆卫先来说,停一天倒是省了一天钱。从2009年至今,他为乐团投入了1000多万元,这对一个交响乐团来说不算多,对陆卫先来说,已经是天文数字,需要家族动员——投资者是他妻子的酒店,和妻妹的女子美容机构。
酒店是妻子下岗后创业成功的,辛辛苦苦挣的钱,每年都要投入到乐团这个“无底洞”,妻子难免有怨言,但乐团的每一次演出,陆家和周家还是会全员出动去捧场。如今,陆卫先的儿子陆石已经接过母亲的班成为酒店总经理。他对乐团非常支持,陆卫先透露,当年如果不是因为儿子的坚持,乐团可能会以酒店的名字命名。
10年前,陆卫先开口向妻妹周琦借了第一笔钱。“说句心里话,我们当时不怎么支持他,这是一个投入看不到回报的事情,可是他问我借,还打了借条,我难道不借吗?”周琦说。这笔钱至今也没还上,只要乐团还在,周琦还得年年“借”,“我们没想过经济上的回报,我觉得他做了一件非常伟大的事”。
现在,几乎整个黄石都知道了陆卫先和他的交响乐团,作为幕后“金主”之一的周琦,却没有在公司宣传上借助这个声誉。“我们只是一个小公司,客人并不知道乐团原来有我们在支持。我们默默做这个事情,觉得还蛮荣耀的。”周琦说,自己也有一个小梦想,年轻时学过萨克斯的她,想等退休后也加入乐团。
关于乐团的未来,是不是只能靠家人的支持,陆卫先不知道,“如果私营交响乐团也能由政府以购买文化服务的形式给予一定的支持,每年10场演出,一场10万元,我们就能活下来了”。
一个交响乐团能给一个四线城市带来什么
黄石新爱乐交响乐团创办至今已有11年,一些明显的变化正在发生:以前团员以“老年爱好者”居多,大部分是50后和60后;现在年轻人占到70%,大部分毕业于专业院校,乐团小提琴首席张婷就是典型代表。
因为有了这样一个乐团,黄石人和交响乐莫名亲近了起来。张婷记得,自己小时候上音乐课,老师根本不会讲什么是交响乐;现在她开了一家做少儿培训的小提琴工作室,自己成了老师,学生经常主动对她说,“老师我在演出时看到你了”,孩子们也会好奇,“老师交响乐由哪些乐器组成呀”……在公园里,音乐爱好者以前是各练各的,现在会自发地组成小乐队;提着录音机散步的老人,除了听听戏曲,偶尔也放放交响乐。交响乐不再是一个离他们很遥远的东西。
有一次,陆卫先和家人开车去武汉,路上突然被几个人拦住了车。“莫非是碰瓷?”陆卫先吓了一跳,下车才知道,原来这几个人看到他车的挡风玻璃上贴了“黄石新爱乐交响乐团”的牌子,好奇地问他和这个乐团什么关系,当得知正是他创办的时候,就像粉丝见到明星一样激动。
为了让黄石的普通人能够欣赏交响乐,陆卫先想了很多办法。比如,乐团演出的作品中,80%是中国乐曲,20%是外国乐曲——也是入门级的;再比如,一场演出是一气呵成的,不设中场休息,“有人不知道还有下场,中途就可能走了”。观众对乐团的态度也和大城市里不一样,“如果我们演奏出了错误,观众会报以非常真诚的掌声,说,没事,再来”。
现在,乐团平均一个月有一场大型公开演出,小型演出不断。每次演出时,陆卫先都会站在面向舞台最左边的出入口位置,一站一个半小时,“我必须从头听到尾,看乐团存在什么问题;我还得同时向身边的观众普及交响乐的知识,比如,什么时候不要鼓掌”。
有时候,一场演出直到结束,陆卫先都没有上台的机会,但他喜欢自己站的这个位置。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蒋肖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