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清艳喜欢和像她一样的“受苦人”亲近。2019年,孙清艳为盐池县300多名环卫工人送去价值10885元的烤鸭。2020年冬天,她又在自家牛肉面馆为环卫工人免费提供一份含有拉面、烤炉馍、小菜、八宝茶在内的爱心早餐,价值7000多元。
受苦,是西北方言里常用的一个词汇,字面意思是“吃过苦”,更准确的解释是“劳动”。
孙清艳觉得,“做人不止赚钱一件事,最重要的是要有一股往前走的劲儿,走着走着,有能力了,也不要忘了拉别人一把,这时候,往前的路就更宽了。”
2005年,20岁的孙清艳嫁到盐池县花马池镇红沟梁村,这位农村小媳妇就盼望着“能把日子过在人前头”。然而,现实没有想象顺遂。婚后,她要早起用驴车拉水,喂羊、喂猪、做饭、照顾老人。两个孩子出生后,家里时常需要7个姑姐帮衬救济。
2014年,孙清艳一家被红沟梁村确立为建档立卡贫困户。她的第一反应是“这辈子再也没有出头之日了!”
村干部和“一对一”帮扶责任人适时拉了她一把。“讲解政府扶贫政策,鼓励我们学技术、长见识。”孙清艳申请到5万元贴息贷款,买回100多只羊,并和丈夫张海涛一起开着三轮货车,帮村里的砖厂拉砖,一天下来,能挣100多元工资。
没日没夜踏实苦干,让一家人的生活有了改善。短短一年里,羊圈里的100多只羊扩充到近400只,孙清艳如愿收到脱贫销户通知书。
小俩口兴冲冲拆掉家里的3间土房,又盖起3间宽敞明亮的砖瓦房。刚在新房里度过了一个美满的春节,孙清艳的公公突发心脏病,骤然离世,婆婆的身体也垮了。小儿子面临升学,但村里撤点并校,孙清艳和丈夫商量后,决定举家搬迁。
“我们没有多少文化,但还年轻,还有一双勤劳的双手。”抱着往前走一步也许就是光明的想法,孙清艳将所有羊低价处理,开始了从农村走向城市的艰苦创业路。
初来乍到,孙清艳先是开了一间小小的羊杂碎店,勉强可以糊口。后来,又和别人合伙开了一家卤肉店,因为是加盟,条约多、没有掌握技术,赔了钱。
2017年,村干部推荐她参加了县里的烹饪培训班,学习家常菜炒制技术。一次宴席上,她第一次见到北京片皮烤鸭。把肉蘸酱放在薄饼上,加点葱丝、黄瓜丝卷着吃,“挺稀奇的,盐池还没有类似的店。”
揣着家里仅有的5万元,孙清艳赶去北京学习。她整整用了一周时间,找了一家一直有人排队的小店。为了确保自己的判断准确,她在店外蹲守观察,推测出近500只烤鸭的日销量。然而,当孙清艳鼓足勇气,向对方提出学习烤鸭技术的想法时,老板却拒绝了她。孙清艳不放弃,最后获得花3万元学手艺的机会。
“3万元,对我们这种农村家庭来说,可以说学不起。但是我又想,我要用这一个3万元赚回来好多个3万元。”孙清艳铆着劲儿认真学。
因为水土不服,她浑身起了湿疹,但还是每天坚持出现在烤炉旁。想孩子了,她也不敢打太长时间的电话,生怕分了心。晚上回到小旅店,她一遍遍回忆技术要点,以至睡梦中都在学习……
学成归来,孙清艳理清思路,走差异化竞争的路子。在各界帮助下,她再次申请到30万元贴息贷款和2万元村级互助发展资金。
2017年10月,孙清艳的片皮烤鸭熟肉店开业。凭借出色口味和热情服务,在县城走红。2020年7月,她再次与人合伙,投资60余万元,开起县城最大的拉面店,生意同样火爆。
最忙的时候,孙清艳每天只能睡三四个小时。她享受眼下忙碌的生活,也尝试着将这种奋斗精神传递给更多像她一样的“受苦人”。“脱贫之后,腰杆子才能挺得更直!”
在孙清艳的帮助下,已有14名留守妇女、待业青年在她的店里上岗就业;还有2名徒弟已经“出师”自主创业;同村还有许多老乡做起个体户。
稍稍得空的时候,孙清艳还喜欢在微信上为慕名而来的网友“答疑解惑”,她最常说的一句话是,“政策再好,都不能‘等靠要’。只有吃苦肯干,好日子才会越来越甜。”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王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