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推荐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2020年12月17日 星期四
中青在线

“我们的战场不在潮头浪尖”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郑天然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20年12月17日   07 版)

    “和谐使命-2013”任务期间刘丽娇随舰访问文莱。陈萍/摄

    “和谐使命-2013”任务期间刘丽娇为船上官兵授课。陈萍/摄

    刘丽娇在办公室查阅资料。陈梦曦/摄

    海军研究院某研究所研究员刘丽娇的办公室,隐藏在北京西三环中路的一处大院里。走进一座不起眼的砖红色小楼,二楼走廊尽头就是她的办公室,屋里有一张办公桌、一把黑皮座椅和两个灰白铁皮书柜,在这间颇具上世纪90年代“画风”的小屋里,刘丽娇“战斗”了20多年。

    这里没有多余的装饰,附近北京西客站的嘈杂惊扰不到这里。整洁的桌面上,一份份课题报告被分门别类摆放着,常用的书放在随手可以拿到的位置,身边的墙上挂着一张世界地图,上面圈画了不少标记。

    貌似与时代脱节的研究室,是刘丽娇坚守了大半辈子的“阵地”。在这个连手机信号都时有时无的地方,刘丽娇先后主持参与40多项国家和军队课题,参加了30余项重大科研任务,“让海军军事理论研究与远海大洋连接起来”。

    在研究所,刘丽娇被同事们称为“人脑搜索引擎”。“她做过的课题全部记得一清二楚,别人记不住、不知道的理论知识问她,她几乎都能脱口而出。”助理研究员苍虹旭对这位“老大姐”非常敬佩,“她看过的书,涵盖历史、军事,甚至是哲学、散文、小说等各个领域。”

    今年3月,苍虹旭和刘丽娇一同参与一项临时性重大任务。第一天的讨论中,有人随口提及一个历史时间点,说错了。看上去似乎是无关紧要的小事,刘丽娇却叫停了讨论,回到办公室找到相关书籍,现场查阅文献找到出处,纠正了这个错误。

    “别的可以随意,学术研究必须严谨。如果有一天你的成果被推行到部队,一点小的差错就可能导致重大失误。”那天,苍虹旭第一次看到刘丽娇“好脾气”之外的另一面。后来每次讨论,大家都会提前整理好材料,反复确认核实无误。

    刘丽娇大学毕业刚来研究所工作时,被分配的岗位是业务资料室资料员。“看着身边的前辈们加班做研究,思考的都是千里之外远海大洋的事,就非常想成为其中的一员。”4年后,26岁的刘丽娇考入国防大学军事战略专业,开始涉足海军军事理论研究领域。

    从事军事理论研究,经常要撰写研究报告。一份理论报告,呈现在纸上不过寥寥数页,背后蕴藏的却是夜以继日的资料整理、理论剖析、情况推演,推翻结构、重新撰写也是常有的事。从事研究工作近20年,刘丽娇数不清自己读过多少书,记了多少笔记。

    刘丽娇有随手摘抄的好习惯,“觉得书里哪个知识点可用就抄下来,看到好文章就背下来”。这个已过不惑之年的女军官,始终信奉“好记性不如烂笔头”。

    她吃过“知识匮乏,思维固化”的亏。2005年硕士毕业后,从学校重新回到研究所,刘丽娇接到任务,撰写一份关于战略集训的研究报告。

    苦苦钻研近3个月,一篇文章写了改、改了写,刘丽娇终于交上一份自认为“写得很漂亮”的初稿,没想到反馈回来的评价却是“死板,空洞,只会写三段论”,报告被退了回来。

    刘丽娇没有灰心,她找来大量书籍和近期的相关新闻报道,借来前辈的研究报告比对,努力找出其中的差距。第一次任务的“失利”让她反而获得一种动力,“不能做表面功夫,要沉下心做真正的研究,写出切实有用的东西”。

    这些年,耗时最久的一个课题,刘丽娇做了4年。2009年,她申请立项关于海上安全问题的研究,却因那几年全球形势与国家安全战略的变化不断调整研究内容,直至2013年才结题。

    “好的理论研究要为当下服务。”刘丽娇相信,科研的力量最终“要从纸上转化到部队的战斗力上”。2013年和2015年,她两次主动申请,随“和平方舟”号医院船出海,执行“和谐使命”任务。她还记得第一次登上甲板的感觉,“兴奋得像个孩子,到处走到处看。身为海军的一员,终于来到了大洋上。”

    跟随着“和平方舟”的航迹,刘丽娇见到了在亚丁湾护航的一线官兵,还随舰访问了美国、印度、巴基斯坦等国。300多天、近4000个小时、5.3万多海里的航程中,刘丽娇忍着晕船的痛苦,一边为船上官兵辅导授课,一边参观调研,参与了两本历史资料的汇编。

    同为研究人员的唐莉与刘丽娇共同执行了“和谐使命-2013”任务。她记得当时刘丽娇晕船很严重,最初吃点东西就会吐,但休息一会儿,刘丽娇又抱起笔记本,扶着栏杆出现在走廊上,继续参观调研船上的各个战位。

    刘丽娇对任务中晕船的痛苦印象不深,她最难忘的是每次任务结束都感觉收获满满,“一次出海经历就像一个宝库,只有真正走进部队,才能知道未来的研究方向该在哪里”。回到研究所后,刘丽娇将调研成果梳理归纳,很快完成了《医院船战略运用研究》《加快大型医院船建设发展的思考》等相关课题研究。

    “说起专业问题,她总有用不完的热情。生活中,她就像一个暖心的大姐姐。”研究所助理研究员苍虹旭忘不了见到刘丽娇的第一面。2019年1月,苍虹旭作为全军首批文职人员入职研究所。冬日的寒风中,刘丽娇作为她的科室主任,亲自跑到大院门口迎接她。这个面容平静、嘴角挂着淡淡笑容的“老大姐”穿了一身笔挺的冬季军装,“套着羊毛衫,戴着肩章,说话温和又条理清晰”,构成了苍虹旭对女军人的第一印象。

    入职后不久,刘丽娇担心哲学专业出身的苍虹旭跟不上理论学习,特意为她挑选出每个阶段的学习书籍。苍虹旭如今珍藏的一套上世纪90年代出版的《中国海军史》,就是刘丽娇特意联系好几位老研究员,为她拼凑借来的。

    “她在用自己的力量温暖我们,让更多人留下来,一起走学术研究这条路。”苍虹旭说。

    同事李剑对此深有同感。2008年,硕士毕业的李剑想要留在已经实习了两年的研究所,却因任务需要没能如愿,必须返回一线部队。临走前,刘丽娇专门找到他说,“不要放弃科研,不要灰心,只要坚持就还有机会”。

    “很多时候如果不是她的鼓励,我可能就放弃研究了。”后来,李剑又调回了海军研究院,如今和刘丽娇共事。在他看来,这么多年,刘丽娇身上始终有一种“沉静的力量”,“耐得住寂寞,受得住清贫,她的身上最能体现这种精神。”

    刘丽娇不喜欢逛街,厨艺也不精,作为军人,她感兴趣的东西“都很大”,“我们的战场不在潮头浪尖,而在书本和案前。但就是这方寸之间,连接着人民海军越行越远的航迹。能够参与其中,我感到很幸运。”刘丽娇说。

    2018年,刘丽娇跟随辽宁舰编队出海训练。5天时间里,她走遍了舰上每个舱室战位,全程参加每天的交班会和重难点任务研讨会。回来后,她根据实际调研充实完善了研究成果,获得了首届军队科技进步(军事理论)二等奖。

    事实上,早在数年前,中国海军对航母的研究刚刚起步时,刘丽娇和战友们就开始了超前的探索。几年时间里,她先后领衔了3项有关航母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和全军重大课题。

    近年来,刘丽娇参与完成的《某海上方向课题研究》等10余项重大专项研究任务,都为上级机关筹划海军建设发展和部队战斗力建设等提供了重要决策依据。前不久,她牵头负责的《深入推进海军转型建设的思考建议》《海上军事斗争历史经验研究》等成果进入实践,成为推进海军转型建设的有益借鉴。

    “做战略研究,没有什么万众瞩目的时刻,大部分时候都是‘板凳坐得十年冷’。但看着海军舰艇一步步驶向深蓝,战斗力不断提升,我们就找到了坚守的意义。”刘丽娇说。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郑天然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0年12月17日 07 版

“我们的战场不在潮头浪尖”
美军恢复第1舰队,加强印太战略布局
喜报来了
图片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