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李商隐走上诗坛之前,陈子昂、李白、杜甫、王维、孟浩然、白居易、韩愈、李贺等都以自己独特的艺术创作称誉诗坛,形成了初唐、盛唐、中唐诗歌创作的高峰。以李商隐为代表的晚唐文坛,崛起了唐诗创作里程上的又一座高峰。而这与李商隐在四川的经历是分不开的。
桐花万里
大中五年(公元851年),李商隐应柳仲郢的聘请入幕。柳仲郢是大书法家柳公权的侄子,刚被任命为东川节度使,州治在梓州(今四川省绵阳市三台县)。柳仲郢先赴梓州,他嘱咐李商隐安顿家事以后即赶去上任。
李商隐此时正沉浸在丧妻之痛中。他把两个孩子托付给好友韩瞻照看。韩瞻,字畏之,时任尚书省员外郎,和李商隐是同榜进士,所谓“同年”。他俩又分别娶了时任泾原节度使王茂元的六女儿、七女儿。
李商隐离开长安时,韩瞻携着儿子韩偓(韩冬郎)为他送行。一程又一程,长亭更短亭。送到咸阳,已是黄昏,举目不见长安。李商隐作了《赴职梓潼留别畏之员外同年》:“京华庸蜀三千里,送到咸阳见夕阳。”
韩偓当时才10岁,即席赋诗。李商隐后来作了“十岁裁诗走马成,冷灰残烛动离情。桐花万里丹山路,雏凤清于老凤声”回赠韩偓。
据《旧唐书·地理志》,梓州至京师二千九百里。蜀道难行,至少要走50天左右。李商隐一路西行至大散关,遇雪。从大散关开始,李商隐沿嘉陵江顺流而下至利州。
碧潭珍重
利州是广元的古称,嘉陵江穿城而过。两宋时,利州与梓州、益州(今成都)、夔州(今重庆)并称“川陕四路”“四川路”,四川因此得名。
在利州,李商隐想起关于武则天的传说。武则天的父亲武士彟曾于贞观年间做利州都督,传说武则天的母亲泊舟江潭,感龙交受孕而生武则天。李商隐写下了《利州江潭作》:“神剑飞来不易销,碧潭珍重驻兰桡。自携明月移灯疾,欲就行云散锦遥。河伯轩窗通贝阙,水宫帷箔卷冰绡。他时燕脯无人寄,雨满空城蕙叶雕。”
这首诗吟咏武则天,历来没有争议。因为李商隐在诗题下自注:“感孕金轮所”。“金轮”是武则天的尊号“金轮圣神皇帝”的简称。郭沫若以李商隐诗立据,证明武则天生于广元。利州至今尚有皇泽寺,寺里有武则天真容殿。
李商隐离开利州望喜驿(在今广元城南),作了《望喜驿别嘉陵江水二绝》(自注:此情别寄):“嘉陵江水此东流,望喜楼中忆阆州。若到阆中还赴海,阆州应更有高楼。”“千里嘉陵江水色,含烟带月碧于蓝。今朝相送东流后,犹自驱车更向南。”
李商隐过剑阁,途经金牛驿。据西汉扬雄的《蜀王本纪》记载,战国时,秦惠王觊觎蜀地,用五头“黄金”牛骗取蜀王开凿栈道通往秦国,而秦军则沿着蜀道将这片处女地纳入囊中。李商隐作了《井络》:“井络天彭一掌中,漫夸天设剑为峰。阵图东聚燕江石,边柝西悬雪岭松。堪叹故君成杜宇,可能先主是真龙。将来为报奸雄辈,莫向金牛访旧踪。”警示野心家不要妄图凭借形势险要的蜀中割据分裂国家。
怅望银河
离开利州,李商隐越剑阁,再向西南行,顺涪江东南下,抵达东川节度使治所梓州。当时,东川节度使管辖梓、绵、剑、普、荣、遂、合、渝、泸等州。
柳仲郢待李商隐很好。当时节度使的年薪是三十万钱,而柳仲郢给李商隐的薪酬却是三十五万钱。柳仲郢本来安排李商隐担任幕府记室,因李来迟,改判上军。次年,李商隐又兼代记室。后来,柳仲郢又为李商隐奏请了检校工部郎中的宪衔,这是从五品上阶,虽是荣誉称号,却也是李商隐一生最高的职务。
柳仲郢看李商隐中年丧妻,十分同情。当时,幕府中有一位容貌秀丽、技艺一流的歌舞乐伎张懿仙,柳仲郢有意撮合,准备赐予李商隐,帮助料理生活起居。
但是,李商隐感念亡妻,婉言谢绝了柳仲郢的好意:“某悼伤以来,光阴未几。梧桐半死,方有述哀;灵光独存,且兼多病。眷言息允,不暇提携。”(《上河东公启》)
李商隐又借用汉武帝宠爱李夫人的典故,写了《李夫人三首》。他说妻子已死,再也看不见她的美目流盼。可是就像月亮没了,要用星星来代替是不行的。
当年暮春夏初,李商隐妻子王晏悦病逝,他从汴州(今开封)星夜兼程回长安,也没赶上见妻子最后一面:“归来已不见,锦瑟长于人。”(《房中曲》)李商隐的两个孩子年纪尚小,按当时的风俗,要在家守孝服丧三年。
妻子病逝后,李商隐戒了酒。韩瞻和王茂元长子邀李商隐前往王家小饮,李商隐没有应邀,过后写了《王十二兄与畏之员外相访见招小饮时予以悼亡日近不去因寄》。
当时正逢七夕之夜,李商隐想起一生四处漂泊,夫妻一直过着牛郎织女的生活,写下了《辛未七夕》:“恐是仙家好别离,故教迢递作佳期。由来碧落银河畔,可要金风玉露时。清漏渐移相望久,微云未接过来迟。岂能无意酬乌鹊,惟与蜘蛛乞巧丝。”
到梓州的第二年七夕,李商隐又写下了《壬申七夕》:“已驾七香车,心心待晓霞。风轻惟响佩,日薄不嫣花。桂嫩传香远,榆高送影斜。成都过卜肆,曾妒识灵槎。”
那一年正逢闰七月,在闰七夕之夜,李商隐又写下了《壬申闰秋题赠乌鹊》:“绕树无依月正高,邺城新泪溅云袍。几年始得逢秋闰,两度填河莫告劳。”
李商隐的《银河吹笙》写道:“怅望银河吹玉笙,楼寒院冷接平明。重衾幽梦他年断,别树羁雌昨夜惊。月榭故香因雨发,风帘残烛隔霜清。不须浪作缑山意,湘瑟秦箫自有情。”
第三年七夕,李商隐又写了一首《七夕》:“鸾扇斜分凤幄开,星桥横过鹊飞回。争将世上无期别,换得年年一度来。”此时,李商隐多么希望妻子就是那相隔着一条银河的织女啊,一年虽然漫长,但总有一年一度的相逢。
当时,幕府中一般都有营妓。入幕文士如温庭筠、段成式、杜牧、赵嘏等人与妓女接触频繁,唐宋人笔记中就有不少关于他们与妓女密切交往的记载。可是却找不到李商隐与妓女的交往。
李商隐说自己在文章中曾有过一些关于美女的描述,但在现实生活中,他并不是一个风流随性之人:“至于南国妖姬,丛台妙妓,虽有涉于篇什,实不接于风流。”(《上河东公启》)这也是李商隐一切情诗的最佳注脚。
美酒成都
李商隐到东川一个月左右,柳仲郢就派他前往西川推狱。西川节度使驻益州(今成都)。西川节度使杜悰是唐宪宗的女婿,也是李商隐的表兄。推狱就是会审、协助审理案件。当时,扬州和益州的经济地位已经超越长安和洛阳,称为“扬一益二”。朝廷在这两个地方均设立了盐铁使。
李商隐写了《献相国京兆公启》《献相国京兆公启二》,随信呈上旧诗一百首。后来又写了两首长诗,表达了希求提携之意。但这种自荐无果而终。
在成都期间,李商隐游武侯祠,作了《武侯庙古柏》。西川事毕后,西川节度使幕府为李商隐饯行。窗外,远处矗立着贡嘎雪山,朝廷派遣处理吐蕃边境事宜的使臣往来穿梭,戍守西南边陲的军队长年饥餐风雪。室内,温暖如春,座上浑浑噩噩、不关心国事的醉客将国事全抛在脑外。李商隐仿杜甫作了《杜工部蜀中离席》:“人生何处不离群,世路干戈惜暂分。雪岭未归天外使,松州犹驻殿前军。座中醉客延醒客,江上晴云杂雨云。美酒成都堪送老,当垆仍是卓文君。”
王安石激赏这首诗:“王荆公晚年亦喜义山诗,以为唐人之学老杜而能得其藩篱者,惟义山一人而已。”(《蔡宽夫诗话》)钱锺书也认为,只有李商隐才是真正继承了杜甫:“惟义山于杜,无所不学,七律亦能兼兹两体。”(《谈艺录》)
渝州迎送
大中七年(公元853年),杜悰迁淮南节度使,已定东下行期路线,即将启程。当时自益州赴扬州,有水陆二途:陆路取道长安、洛阳,再经汴渠南下;水路则由益州沿岷江南下至戎州,沿长江经渝州、三峡而东下。李商隐代柳仲郢作了《为河东公复相国京兆公启》,建议走相对坦夷之陆路,而杜悰则“决取峡路”。柳仲郢派李商隐在东川境内渝州界首迎送,事毕,李商隐旋即返回梓州。
这不是李商隐第一次到渝州。早在五年前,李商隐从桂林幕府罢职北归的时候,大中二年(公元848年)六月下旬抵达江陵(今湖北荆州)。其间有两个月左右,他折向夔峡一带游览。江陵至夔州水程七百余里,需要半个月到二十天时间。七月二十日,李商隐抵达夔州(今重庆奉节)。
《寰宇记》记载:“楚宫在巫山县北二百步,在阳台古城内,即襄王所游之地。楚天长短,黄昏又下起了雨。楼前宫畔,暮色中江水东流。”李商隐写了许多诗作。如《深宫》:“金殿销香闭绮栊,玉壶传点咽铜龙。狂飙不惜萝阴薄,清露偏知桂叶浓。斑竹岭边无限泪,景阳宫里及时钟。岂知为雨为云处,只有高唐十二峰。”再如《过楚宫》:“巫峡迢迢旧楚宫,至今云雨暗丹枫。微生尽恋人间乐,只有襄王忆梦中。”
他还作了《水天闲话旧事》:“月姊曾逢下彩蟾,倾城消息隔重帘。已闻佩响知腰细,更辨弦声觉指纤。暮雨自归山峭峭,秋河不动夜厌厌。王昌且在墙东住,未必金堂得免嫌。”
李商隐游罢三峡乘舟顺流东下,返回江陵已经是八月中旬。
大中六年(公元852年),李党领袖李德裕自崖州(今海南海口)归葬北邙山祖坟。当护丧队伍北归经过江陵时,李商隐奉柳仲郢之命,又一次经渝州到江陵,在那里祭奠李德裕。
大中七年
大中七年(公元853年),是李商隐来到梓州幕府的第三个年头。这也是他一生的转折点。
在东川这几年,柳仲郢举行的宴会和游乐,李商隐常常抱病不去,或聊为应付,很少陪同游欢。
李商隐常到郊外西溪(今三台县城西九曲河)游玩,时时泛起思乡之情。他曾作“天涯常病意,岑寂胜欢娱。”(《西溪》)“怅望西溪水,潺湲奈尔何。不惊春物少,只觉夕阳多。”(《西溪》)“江海三年客,乾坤百战场。”(《夜饮》)他还作了“身属中军少得归,木兰花尽失春期。偷随柳絮到城外,行过水西闻子规。”(《三月十日流杯亭》),这是以闻子规寓归家之思。
二月二日,李商隐到江边散步,又勾起思归之情,写下了《二月二日》:“二月二日江上行,东风日暖闻吹笙。花须柳眼各无赖,紫蝶黄蜂俱有情。万里忆归元亮井,三年从事亚夫营。新滩莫悟游人意,更作风檐夜雨声。”
到了秋天,李商隐作了《写意》:“燕雁迢迢隔上林,高秋望断正长吟。人间路有潼江险,天外山惟玉垒深。日向花间留返照,云从城上结层阴。三年已制思乡泪,更入新年恐不禁。”
李商隐的思乡之情难以抑制。这种情绪,在十月杨本胜来幕府后得到爆发。
杨本胜恳切索要李商隐平常撰写的公文。李商隐推辞不得,就编了二十卷四百篇送给他,这就是《樊南乙集》。此前,李商隐奉命出使江陵时在船上编了《樊南甲集》二十卷。甲乙两集合称《樊南文集》。范文澜说,只要李商隐的《樊南文集》能够存世,唐代的骈体文即便全部散佚也绝不足惜(《中国通史简编》)。
这次,杨本胜还带来一个消息,他在京师见到了李商隐的儿子兖师,消瘦得不行。在兖师4岁的时候,李商隐曾写了“衮师我骄儿,美秀乃无匹。”(《骄儿诗》)可是因妻子去世,自己漂泊天涯,儿女寄人篱下,常有衣食之忧:“小男方嗜栗,幼女漫忧葵。”(《咏怀寄秘阁旧僚二十六韵》)
李商隐和杨本胜一直谈到夜深,直到军营角声停歇:“闻君来日下,见我最娇儿。渐大啼应数,长贫学恐迟。寄人龙种瘦,失母凤雏痴。语罢休边角,青灯两鬓丝。”(《杨本胜说于长安见小男阿衮》)
十一月下旬,李商隐向柳仲郢告假,启程回京。路上,彻夜难眠,在天色将晓未晓之际,作了《嫦娥》:“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大中八年(公元854年)初春,李商隐回到长安,他同子女待了几天,同韩瞻聚了多次。临别时,作了三首《留赠畏之》。
克意事佛
李商隐自幼跟随堂叔学习书法,练就了“童子功”,尤其喜欢临写王羲之的小楷《黄庭经》。他幼年丧父,抄写佛经所得,成为家里的主要经济来源。
巴蜀之地多高僧禅师。李商隐一心向佛:“三年以来,丧失家道,平居忽忽不乐,始克意事佛,方愿打钟扫地,为清凉山行者。”(《樊南乙集序》)
李商隐捐出自己的俸禄,在长平山慧义寺(今琴泉寺)经藏院开凿五间石室,用金字刻印《妙法莲华经》七卷。后来,李商隐的事迹进了《高僧传》。
在东川,李商隐遇到了智玄法师。智玄即知玄,俗姓陈,世称陈菩萨,是著名大德,法门龙象。唐文宗时,供奉内廷,曾拜为国师,授予释、道、儒三教首座。唐武宗灭佛,智玄归巴蜀旧山。
有一次,李商隐患了眼疾,多方医治不愈,痛苦难耐,后求助智玄授《天眼偈》三章。李商隐依教奉行,昼夜礼诵,虔诚不殆,不久疾愈如初。李商隐作了《题僧壁》:“舍生求道有前踪,乞脑剜身结愿重。大去便应欺粟颗,小来兼可隐针锋。蚌胎未满思新桂,琥珀初成忆旧松。若信贝多真实语,三生同听一楼钟。”
在梓州期间,李商隐写的很多诗都与佛教有关。比如,“忆奉莲花座,兼闻贝叶经。”(《奉寄安国大师兼简子蒙》)“残阳西入崦,茅屋访孤僧。落叶人何在,寒云路几层。独敲初夜磐,闲倚一枝藤。世界微尘里,吾宁爱与憎。”(《北青萝》)“无事经年别远公,帝城钟晓忆西峰。烟炉销尽寒灯晦,童子开门雪满松。”(《忆住一师》)“维摩一室虽多病,亦要天花作道场。”(《酬崔八早梅有赠兼示之作》)“白石莲花谁所共,六时长捧佛前灯。空庭苔藓饶霜露,时梦西山老病僧。大海龙宫无限地,诸天雁塔几多层。漫夸鹙子真罗汉,不会牛车是上乘。”(《题白石莲花寄楚公》)等等。
佛经记载,释迦牟尼在楞伽山说法时大放光明,身上每一毛孔出一莲花,其花微妙,各具千叶。李商隐写下了《送臻师二首》:“昔去灵山非拂席,今来沧海欲求珠。楞伽顶上清凉地,善眼仙人忆我无。”“苦海迷途去未因,东方过此几微尘。何当百亿莲花上,一一莲花见佛身。”
巴山夜雨
李商隐在四川留下了近百首诗作。其中,《夜雨寄北》最引发人的想象:“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由诗中两度出现的“巴山夜雨”,我们可以确知:这首诗作于巴蜀之地,时间是在一个秋天的晚上,当时外面正下着绵绵秋雨。
揣测诗意,诗人和这个来信问候的朋友关系相当密切,曾经不止一次在夕阳西下之后,燃烛临西窗夜谈,而到作这首诗时,他们已经分开相当长时间了。
李商隐在四川的时候,用“寄”字特别多。比如,“离情堪底寄?”(《寄裴衡》),再比如《西南行寄相送者》《梓州罢吟寄同舍》《行至金牛驿寄兴元渤海尚书》等。
这首《夜雨寄北》到底是寄给谁的?近1200年来,众说纷纭,不一而足。最不可能的是李商隐的青少年时期好友令狐绹。入川前,李商隐已经和他绝交。令狐绹在大中四年(公元850年)拜相,可以操控李商隐的命运。如果真想援引李商隐的话,只是举手之劳,完全没必要问李商隐的归期。
从地理位置看,自古以来,四川就被称为巴蜀之地。李商隐喜欢巴山、潼水对举:“潼水千波,巴山万嶂。皓月圆时,树有何依之鹊;悲风起处,岩无不断之猿。”(《为崔从事福寄尚书彭城公启》)“掩霭巴山,繁华蜀国。”(《四证堂碑铭》)“三年苦雾巴江水,不为离人照屋梁。”(《初起》)“无奈巴南柳,千条傍吹台。”(《柳下暗记》)“巴雷隐隐千山外,更作章台走马声。”(《柳》)
梓州设置于隋开皇末年。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记载,设置梓州是“因梓潼水为名”。梓潼水在梓州西南入涪江。再从“巴江水一名涪陵江”来看,唐代是以今天的涪江为巴江水。“巴山”与“潼水”屡屡对举,我们确定了流经梓州的潼水入巴江水(涪江),也就大致确定了李商隐居住五年之久的梓州周边的山,即是他在诗中屡屡道及的“巴山”。
从诗文本身看,以雨比喻朋友,出自比李商隐早100多年的杜甫:“常时车马之客,旧,雨来;今,雨不来。”(《秋述》)后来以“旧雨”代指老友,以“今雨”比喻新交。而到了李商隐这里,又加深了这种朋友的寓意。无独有偶,杜甫也在梓州住了21个月,写下了近二百首诗。
西窗是读书处,也是会客、宿客的地方。李商隐同朝的诗人,多用此典。如白居易《对琴酒》说:“西窗明且暖,晚坐卷书帷。琴匣拂开后,酒瓶添满时。”李绅《别双温树》说:“翠条盈尺怜孤秀,植向西窗待月轩。”戎昱《冬夜宴梁十三厅》说:“故人能爱客,秉烛会吾曹。家为朋徒罄,心缘翰墨劳。夜寒销腊酒,霜冷重绨袍。醉卧西窗下,时闻雁响高。”与妻子夜间闲话应该是在正堂的卧室内,而不是会客的西窗下。
综合起来看,“君”是韩瞻的可能性最大。他和李商隐是“同年”、连襟、好友,也曾是同僚。他的妻子和李商隐的妻子是关系最好的亲姐妹。李商隐的孩子托付给韩瞻夫妇照看。韩瞻和李商隐的关系一直很好,保持到了最后。
李商隐写给韩瞻的诗很多,以数量计算,除了令狐绹就是韩瞻为多。李商隐写给韩瞻的诗,都明白易读,用典也不多。可以说和巴山夜雨风格一致。反之,李商隐写给王晏悦和令狐绹的诗,多是无题,用典颇多,难懂!
然而我们也要看到,《夜雨寄北》这首诗包含了诗人对妻子的怀念,对妻子的一往情深。这种对妻子深情、对身世感慨的情绪,岂是李商隐到蜀地才有的,它一直就在李商隐身上。
也许,《夜雨寄北》是因好友来信问候作答而写,却同时也是自问自答,是梦醒追思妻子之作。这也是历来把《夜雨寄北》视为爱情诗的观点一直占上风的原因。
梓州罢吟
大中九年(公元855年),李商隐44岁。十一月,柳仲郢内调为吏部侍郎。李商隐也结束了5年的东川节度使幕府生涯,准备随柳仲郢回京。
临行前,李商隐告别同僚,作了《梓州罢吟寄同舍》:“不拣花朝与雪朝,五年从事霍嫖姚。君缘接座交珠履,我为分行近翠翘。楚雨含情皆有托,漳滨卧病竟无憀。长吟远下燕台去,惟有衣香染未销。”
确实,这几年,李商隐长时间卧病,很少参加同僚的宴会。他在《病中闻河东公乐营置酒口占寄上》说:“风长应侧帽,路隘岂容车。”而自己依然是“可怜漳浦卧,愁绪独如麻。”在《饮席代官妓赠两从事》中说:“新人桥上著春衫,旧主江边侧帽檐。愿得化为红绶带,许教双凤一时衔。”
李商隐喜欢看野史笔记,读过李德裕《次柳氏旧闻》、牛僧孺《玄怪录》、温庭筠《乾馔子》、段成式《酉阳杂俎》,自己还编写了《蜀尔雅》,搜采蜀地方言土语。
李商隐出川时,再次经过利州。秦栈在北,剑栈在南。他在离别巴蜀的夜晚,独对孤灯,难言人世沧桑:“生归许辛苦。”(《因书》)
在经过筹笔驿(今广元朝天驿)时,李商隐想起这里是诸葛亮出师驻军筹划的地方,后主刘禅出降乘坐驿站专用车辆也经过这里,信笔写下了《筹笔驿》:“猿鸟犹疑畏简书,风云常为护储胥。徒令上将挥神笔,终见降王走传车。管乐有才真不忝,关张无命欲何如?他年锦里经祠庙,梁父吟成恨有余。”
李商隐又一次经过了圣女祠。上次经过是二十年前。就像这位幽居独处、沦谪未归的圣女一样,李商隐二十年幕府漂泊,离开朝廷太久了。他无限感慨,写下了《重过圣女祠》:“白石岩扉碧藓滋,上清沦谪得归迟。一春梦雨常飘瓦,尽日灵风不满旗。萼绿华来无定所,杜兰香去未移时。玉郎会此通仙籍,忆向天阶问紫芝。”
可是,李商隐寄予无限希望的“玉郎”柳仲郢,回京后改任了兵部侍郎。这使李商隐的抱负又落了空。
春日天涯
在四川的日子里,李商隐的诗歌创作技巧达到了炉火纯青的程度,创作了许多艺术已臻最高境界的诗作,这也使他获得了暂时的精神安宁、解脱和自由。
李商隐是一个政治嗅觉十分敏锐的人,他清醒地看到,大唐王朝日薄西山,颓势已经不可避免。他以诗人的敏感察觉出唐朝中兴无望,诗作中反映出一种江河日下、黄昏渐近的时代精神。
“望帝春心托杜鹃”是浸透着佛家精神的一句诗。《华阳国志》《太平御览》《说文》《蜀记》《成都记》等均记载了这样的故事:望帝魂灵化成杜鹃,眼见故国灭亡,内心十分痛苦,每当桃花盛开之际,便一声声地叫喊着:不如归去,不如归去。
王朝的春天一去不返,整个国家看不到希望。看到国运将倾的趋势,而身在其中又无能为力,这才是李商隐最大的伤春。人生的坎坷让他心碎,但比起对国家衰亡的忧虑这又算得了什么?
李商隐曾经在府衙里仰望树梢上的花,这最高处的花,也是最后盛开的花,春日迟开之花,大器晚成之花:“春日在天涯,天涯日又斜。莺啼如有泪,为湿最高花。” (《春日》)
李商隐将生命精神注入咏物诗,诗中皆有自己的身世和影子,皆有自己的精神和生命!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这是那个时代的底色,李商隐感受到了。李商隐诗的精神底子是悲凉的,洋溢着一种无可挽回的衰败:“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含情春晼晚,暂见夜阑干。”“不惊春物少,只觉夕阳多。”“几时禁重露,实是怯残阳。”“回头问残照,残照更空虚。”“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在李商隐身上,积淀着整整一个时代的雨雪风霜。
李商隐去世时,只有好友崔珏作了《哭李商隐二首》:“成纪星郎字义山,适归高壤抱长叹。词林枝叶三春尽,学海波澜一夜干。风雨已吹灯烛灭,姓名长在齿牙寒。只应物外攀琪树,便著霓裳上绛坛。”“虚负凌云万丈才,一生襟抱未曾开。鸟啼花落人何在,竹死桐枯凤不来。良马足因无主踠,旧交心为绝弦哀。九泉莫叹三光隔,又送文星入夜台。”这在当时几乎是绝唱。
晚唐韦庄编选《又玄集》,选杜甫诗七首,李商隐四首。韦庄的后辈诗人韦縠编选《才调集》,选温庭筠诗六十一首,李商隐诗四十首,“温李”占到全书的十分之一。
《旧唐书》对李商隐的评价不高,《新唐书》评价稍好,到了宋代出现了模仿李商隐诗的西昆体,影响极大。而在清代,对李商隐诗的评价无以复加,最具普及性的诗选本《唐诗三百首》把李商隐列为第四,可见李商隐诗的可读性及其流传程度。而新近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的《钱锺书选唐诗》把李商隐列为第三。
李商隐得巴山蜀水之助,凭一己之力,终于带动、成就了中国诗歌史上又一座高峰。
李商隐再也看不到,1000多年来,他的文集、诗集、诗传经过一代又一代人的解读,形成一朵又一朵的浪花,汇成了大江大河。
(王军,现任中国作家协会办公厅副主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毛泽东诗词研究会常务理事;著有《诗心:从<诗经>到<红楼梦>》《诗人的迷宫》等;曾获第一届“中央国家机关青年五四奖章”。)
王军 文并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