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丁小娟家,王丽娅从没拿自己当过外人。一进门,她熟门熟路地把自己带来的新鲜鸡蛋放到冰箱里,顺手就从冰箱里拿出一把蒜苗,在案板上切了起来。
丁小娟的母亲何秀兰总是叫她“老大”,而把自己的两个女儿叫“老二”“老三”。
“一晃就20多年了,多亏了大姐。”丁小娟说。
1996年5月,就读于宁夏吴忠市青铜峡回民中学的丁小娟被车撞伤,医生认为即使手术治疗,她也有可能成为植物人,建议放弃治疗。
当时,何秀兰从7个嫡亲姊妹那里都借不到钱,因为亲戚们家境都不富裕。不料,曾担任过大女儿丁小燕班主任、已经调任其他学校任教的王丽娅送来了5000元,随后王老师的哥哥姐姐又各自送来1000元。当时王丽娅只有200多元的月工资。
王丽娅记得,她19岁师专毕业到沈闸工作,教室里找不到一张四条腿的桌子,冬天取暖全靠一个土炉子,可孩子们把她的心暖得“热乎乎的”。一下雪,家在镇上的她没法骑车回去,学生们总是争着抢着把她往家里拽。往往她还没到,已经有跑得快的孩子给家长“通了信”。家长们忙着杀鸡、拾掇铺盖招待她。饭桌上,王丽娅总念叨自己不爱吃肉,但再去借宿,家长们还是热情招待。王丽娅说,去得次数最多的就是丁家,常常和小燕、小娟挤在一张火炕上。
在王丽娅的帮助下,丁小娟的命保住了,但留下高位截瘫的终身遗憾。起初,丁小娟接受不了现实,整宿整宿不睡觉,想要放弃生命。王丽娅总把病房当成课堂,摆事实、讲道理。丁小娟烦过王丽娅,但看着眼前人家买给自己解闷的34英寸的彩电和院子里为她练习走路安装的双杠,没间断过的营养品、药品、米面粮油,甚至还有送给老人的磁疗烤灯,她瞬间又没了脾气。
66岁的何秀兰记得更琐碎的事,她说,王丽娅总是给小娟买洗头膏、化妆品。有一次,她随口提了一句没鞋穿了,王丽娅再来时,一下带了十几双,“谁能穿就让谁穿”。
全然的包容,让丁小娟重新审视自己的生命。卧床2年后,她的左手刚能抬起来,就挣扎着用左手控制轮椅,右手拿起笤帚、拖把,收拾地面,还学习在轮椅上做饭、洗衣。
丁小娟帮一位宁夏的老年作家把文字手稿输入电脑,好几年没收过钱。丁小娟说,这份兼职最大的收益就是让她成为“一号读者”。丁小娟还参加了好几次残联组织的技能培训。有时,她去外地学习,王丽娅就开车接送,鼓励她找寻人生价值。
学刺绣时,丁小娟是培训班里残疾程度最重的学员,也是最刻苦的学员。常常一绣就是一整天,绣得脖子都动不了,带着顶针的指头磨出了老茧,坚持拿到了结业证书。
如今,丁小娟的绣品能为她换来一些收入。她印象最深刻的还是出师后的第一幅作品,简简单单五个大字——家和万事兴。她将这幅绣品送给了王丽娅,“既是祝福,也是我们亲如一家的见证。”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王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