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广西南丹县白裤瑶族聚居区王尚小学的大课间,随着56面皮鼓敲响,632名孩子围绕皮鼓和铜鼓等民族乐器舞蹈,传递瑶语中“希望一切顺利”之意。
和城市里学生“高大上”的课外兴趣班不同,这里的每个兴趣班都显得特别接地气。
陀螺班是该校立足地方民族特色开设的兴趣班之一。五年级的学生蓝德宾是老师口中的陀螺班“尖子生”。自从加入陀螺班以来,他越来越“忙”了。
蓝德宾告诉记者,每天下午5点后,他都会花40分钟参加陀螺班的训练。他曾和队友一起走出大瑶山,到南宁参加比赛,还曾到2000多公里外的内蒙古参加全国民运会。
扬鞭一挥,陀螺旋转,蓝德宾已十分熟练。事实上,这个动作只是陀螺班110名孩子的入门动作,连七大基本操作都算不上。
民体课指导教师陆雁军告诉记者,打陀螺的七大基本动作包括掌心放陀螺、左右手互抛、旋转360度、左跨右跨放陀螺、指尖放陀螺、对接放陀螺和后背放陀螺。学生读到三年级就可以加入陀螺班,一直练到五年级。
2015年开展精准识别时,白裤瑶族聚居区是南丹县脱贫攻坚中最难啃的“硬骨头”。目前,白裤瑶族聚居区最后的5个贫困村脱贫摘帽指标已全部达标。
王尚小学的前身里湖瑶乡中心小学是南丹县脱贫攻坚的配套工程。目前,该校小学部和附属幼儿园的白裤瑶族学生及建档立卡贫困户子女均占85%以上,是一所以白裤瑶族学生为主的寄宿制学校。
里湖瑶乡中心小学传承下来的乡村学校少年宫项目在王尚小学发展成了一个个别具特色的课外兴趣班。
五年级6班的墙上贴着班级兴趣小组花名册,其中包括铜鼓、皮鼓、陀螺、牛角等10个兴趣班,陀螺班的名单占满了表格。
王尚小学教师史兴佩说,大瑶山的孩子文化基础薄弱,有的还有厌学的心理。让孩子在玩中学、在学中玩,减少辍学人数,是学校开办兴趣班的初衷。
然而,兴趣班的开展并不顺利。校长覃玉先坦言,起初家长担心活动多了会挤占学习时间,影响学生成绩。为了消除家长的顾虑,除了科学安排活动时间,学校还通过各种渠道向家长解释民族文化传承的意义,比如邀请家长和学生一起参加活动,实现民族文化传承“小手拉大手”的目的。
让覃玉先特别有成就感的是,有家长说,孩子到王尚小学参加兴趣班后,自信心足了,学习成绩也有进步。“兴趣班还可以让学生成为横跨两个班的‘多面手’。”覃玉先说。
五年级的黎秀芬就是这样的“多面手”:转得起陀螺,也拿得稳针线。面对复杂的瑶绣图案,黎秀芬凝神静气,全神贯注在针线上。和瑶绣兴趣班的安静优雅截然不同,每当教室开门,皮鼓班的敲击声能从教学楼传到操场。
史兴佩介绍,学校给每个兴趣班引进一位校外民间艺人作为指导教师,其中铜鼓、皮鼓、陀螺、刺绣、牛角和纺织布传承班的校外指导教师还是非遗传承人。
皮鼓舞非遗传承人黎明宝就是其中一位。皮鼓舞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勤泽格拉”的重要组成部分。勤泽格拉,在瑶语中意为模仿猴子跳舞。
黎明宝看来,政府通过挪穷窝、壮产业帮助瑶族群众实现了经济上的脱贫,如何让精神不再贫瘠,使白裤瑶族的民族文化后继有人,王尚小学进行了有益的尝试。
根据学校的建议,蓝德宾明年升入六年级后就不再参加民族兴趣班的活动了。对他而言,打陀螺的日子是充实的,打好了可以去外面比赛。对王尚小学来说,这是白裤瑶族孩子和世界对话的方式。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谢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