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7日下午,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青海代表团审议。这也是时隔5年,总书记再次来到青海代表团参加审议。
总书记强调,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党全国必须抓紧抓好的工作。一个“新”字,让来自北京大学的张栋杰尤为触动。他认为,“我们青年学子应该把握高质量发展的时代命题,提高适应新时代新要求的专业素质,将个人前途融入国家战略,把人生答卷写在祖国大地上。”
“走高质量发展之路,就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谈到如何走好高质量之路,华北理工大学的吴瀚彬表示,近几年学校开设了很多相关课程,“站在崭新的历史交汇期,要从总书记的嘱托中汲取奋斗力量,用青春的力量推动高质量发展”。
“总书记提出,把坚持生态优先、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部署落到实处。”山东大学学生刘昱昕的家乡就在青海,他从家乡近年来的生态建设中,体会到这句话的深层含义。
2016年3月10日,总书记在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青海代表团审议时指出“扎扎实实推进生态环境保护”。今天,总书记将推进生态优先再次提上新高度,他强调,青海对国家生态安全、民族永续发展负有重大责任。
刘昱昕说,5年来,青海把生态环境保护问题提升至重要地位,不但建设了“三江生态公园”,为保护水源、筑牢“中华水塔”提供了有力保障,还增加了市区湿地公园的绿化面积。
平日里,刘昱昕还特别喜欢向朋友推荐“茶卡盐湖”“翡翠湖”等青海网红景点。“生态保护和旅游发展相结合,直接推动了家乡的经济发展,提升了人民的生活质量。”她自豪地说,“绿水青山,永远是青海人的骄傲。”
重庆大学的柳鲲鹏也有同样的感受。他表示,维护生态安全,是青年的责任和使命。这几年,他见证了西部地区在绿色发展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不少地方从“荒坡”到“绿林”,从“抗战煤都”到“花园之城”再到“满目是景”。他表示,以后不管在哪里工作,都要为祖国的生态环境建设贡献力量。
“总书记指出,要着力补齐民生短板,破解民生难题,兜牢民生底线,办好就业、教育、社保、医疗、养老、托幼、住房等民生实事,提高公共服务可及性和均等化水平。”兰州大学的魏彦龙对总书记坚定不移增进民生福祉的讲话印象深刻,“总书记始终把人民群众放在心上,作为新时代的年轻人,我们应该学习总书记的民生情怀。”
2020年,在脱贫攻坚战场上,基础发展薄弱的青海取得了历史性重大突破,全省42个贫困县(市、区)全部摘帽退出,53.9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提前一年全部“清零”。
“一碗拉面让我的家乡从贫穷走向了小康。”大连民族大学的青海籍学子马建斌是位创客,曾利用电商平台,将青海省化隆回族自治县的拉面销往全国。他深刻体会到家乡的生活越来越好,而让他更感动的是,“脱贫后,从教育、社保、住房到医疗养老,总书记仍挂念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马建斌说,作为一名国际商务专业的学生,要不断学习互联网知识与技能,努力培养国际化视野,在逐浪前行中创新发展有所作为,争取让家乡的拉面走得更远,通过自己的力量振兴乡村,造福西部。
脱贫后,如何实现乡村振兴的高质量发展?学习总书记的讲话后,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团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委三级主任科员、海西州乌兰县柯柯镇东沙沟村驻村工作队队员呼晓齐心中有了答案,“总书记指出,要推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改善城乡居民生产生活条件,加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培育文明乡风,建设美丽宜人、业兴人和的社会主义新乡村。”
呼晓齐认为,面对新时期、新挑战,在乡村振兴中实现高质量发展要全面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不仅要守住这来之不易的脱贫成果,更时刻要以人民为中心,以生态理念谋划发展,用生态思路发展产业,带领全村老百姓走出一条全民参与、自主经营、共同富裕的产业发展新路子,为打造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的新型农村贡献青春和智慧。
总书记还谈道,要通过在全社会开展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教育,引导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青少年弄清楚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等基本道理,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伟大实践中建功立业。团青海省大通县委副书记祁敬丽深刻认识到,在广大青少年中开展“四史”学习教育的重要性,要从根本上讲清楚其中的道理。
她表示,在未来的工作中,尤其要将党史这部生动的爱国主义教材学深悟透,要把党史学习作为深化青少年思想政治引领的重大契机,引导广大青年厚植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情感,使其成长为社会主义优秀建设者和接班人,让红色基因、革命薪火代代传承。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刘尚君 杜沂蒙 王龙龙 李华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