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推荐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2021年03月19日 星期五
中青在线

90后“基金理财课”销售:

别中了套路,又缴了智商税

中青报·中青网见习记者 陈茜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21年03月19日   08 版)

    视觉中国供图

    “人还在,钱没了。”2021年春节过后,随着基金行情一路下跌,不少年轻人“梦碎”基金场。

    90后小武也是其中一员。不过,他同时也是投资课程制作人,俗称“卖课的”。这个身份,让他来不及为自己的亏损忧虑,反倒得先想办法抚平客户“破碎的心”。

    小武供职于一家规模不大的私企,除了基金付费课程外,公司还有一些股票、房地产和奢侈品等投资课程。他们时常会邀请一些基金经理、银行高管等金融行业人士来录制课程,再由公司分发给各大互联网平台。

    相对于其他课程的价格,基金课定价并不高,一套10节的课程,价格在99元左右。“这种小体量的课程比较适合年轻人,看完不可能立马变‘大神’,只是引导他们投资更理性。”小武说。

    此前,某平台发布的《中国家庭理财趋势报告》指出,2020年新增“基民”中,30岁以下的年轻人占到了一半以上,年轻化趋势明显。

    2020年行情大好,过完春节,小武的公司就开始忙起来,准备迎接下一个红利期。然而,他们发现,此前市场的狂热并未在课程销售数字上体现出来。相反,一些打着“限时0元”旗号的理财课,更受基金“小白”的青睐。

    小武表示,这类“免费”理财课一般采用“短期赚百万”“保证收益率”的话术进行推销,并不断强化“限时低价”“限额低价”的概念,让年轻“基民”产生“收益大于成本”的强烈对比感和紧迫感。

    记者加入了某平台“小白理财训练营”后发现,培训老师会在微信群满200人时开始授课,短短半小时内,有30多人扫码进群。

    套路出现在基础课程结束后。老师推荐了进阶课程,而该平台的页面显示,“进阶训练营”费用标价高达1080元。

    这还不是最狠的。

    在知名消费服务维权平台黑猫投诉App上,关于“基金课”的投诉已达200多条。有消费者表示,自己交了7999元学费,进入所谓“金卡进阶班”微信群后,只上了一天课,群就被关闭。

    “对于基金与股票投资来说,除了固收类定期理财产品,承诺收益率的课程一般是假的,毕竟市场有风险。此外,投资人需要在市场上经历牛市熊市波动,用时间来提升自己的‘财商’,对短时间‘从入门到大神’的课程也要保持警惕。”小武分析说。

    盯上年轻“基民”的不只“免费”财经课。

    小武和同事观察,大部分年轻“基民”不具备传统投资者分析财务报表的基本能力,越专业的课程越不容易吸引人。反倒是微博、抖音、小红书等社交平台上的博主,轻轻松松就用简单直白的话术吸引了大量粉丝。

    “日赚5000!史上最全基金教程” “全职妈妈一年200万入袋,最好的投资机会在这里”……小红书上,不少博主满心喜悦地分享着自己的“喜讯”。每当看到这些视频,小武都不免冷笑:“又是‘割韭菜’的套路。”

    这些套路在小武看来太易识破,但动辄十几万的点赞量,还是不得不说“买单”的“基民”不在少数。小武注意到,这些好为人师的“理财大神”大多非专业出身,有的甚至还是美妆博主半路转型,也没有相关的从业经历和证书。

    吸引年轻“基民”,除了这些 “荐基”博主,还有一类是调侃金融市场的段子手。

    2017年,在入职现公司之前,小武也曾在一家自媒体工作。这家自媒体的主要账号是财经圈的“知名财经博主”,在微博上拥有300多万的粉丝。

    在微博上,这类博主比比皆是。他们往往没有特许金融分析师(CFA)等资格证书,也不会涉及专业金融知识。但幽默风趣的调侃段子像一把精准的镰刀,收割了一批又一批的流量,成为基金频上热搜的强大推手之一。

    显然,这类博主瞄准的,并非金融领域的专业人士。他们需要覆盖更多“普通人”,通过流量、投放等等方式获利。

    “年轻人在前一类博主的推荐中积攒‘怨气’,接着在另一类博主中得以宣泄情绪,也是一个有意思的闭环。”小武笑称。

    除社交平台外,金融平台的推荐机制也在无形中助推年轻人对基金的追逐。

    小武表示,为了吸引用户眼球、促进购买,不少平台会将短期内收益高的基金展示在首页或推荐位。一位微博网友抱怨,“某平台自选基金里,连涨几天就推荐,持续下跌的基金,却不见标注。”

    小武身边不少年轻朋友急于“追涨”挣钱。他们入手的大多是排行榜里的前几名基金,代表高收益率的红色数字,就是催促他们“及时上车”的利器。

    可是,当2021年的第一盆冷水泼下来,这些朋友们已经忘记了“上车”时的不由分说,争先来问小武“怎么办”。

    短期收益率不代表未来趋势。小武说,“真正选好基金要看很多方面的因素,热点行业或领域不可能一直保持下去,平台上的基金推荐机制难免会产生误导”。

    互联网金融平台的套路不止于此。记者打开某基金理财页面后,一个随机红包跳出,红包金额3.18元,但不可提现,只能在购买基金时使用。而至于体验哪只基金,平台早已安排好,就附在红包金额数字的下面。那条红彤彤的上扬线,暗示你这场“体验”看起来“稳赚不赔”。

    记者注意到,理财页面里,会不时有券商做基金销售直播,每场都能吸引上万网友观看。点进“答疑专场”,可以发现,他们在科普投资常识的同时,“直播带货”也早已经安排好了。弹幕里,网友追问的“财富密码”,必然就是直播间购物车里的自家基金。

    “万物皆可直播带货。冲动买衣服还可以退货,但在还没搞清楚理财基本逻辑时,就被主播牵着鼻子买基金,最终伤心又‘出血’的还是自己。”小武表示。

中青报·中青网见习记者 陈茜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1年03月19日 08 版

年轻“基民”:理性买基金有这么难?
精明老妈踩进免费陷阱
“钱亏嘴不亏”,怎么看待“买基”焦虑
别中了套路,又缴了智商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