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推荐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2021年03月22日 星期一
中青在线

给中国探“路”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陈卓琼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21年03月22日   04 版)

    2020年5月18日,参观者站在南昌小平小道陈列馆园区门口观看主题雕塑。当日,历经半年的提升改造,南昌小平小道陈列馆以全新面貌对外开放。改造后的园区占地面积73.3亩,包含小平小道陈列馆、修理车间(邓小平劳动车间)、金工车间、钣锻车间、翻砂车间、小平小道以及VR体验厅等。 中新社 刘占昆(江西分社)

    江西南昌市郊新建县望城岗(今为新建区望城镇)省庄村里,有一条蜿蜒曲折,布满杂草的田间小道,从原福州军区南昌陆军步兵学校(今为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步兵学院)的“将军楼”一路延伸直达新建县拖拉机修配厂。50年前,有一位老人在这条1.5公里长的小道上来回踱步,给中国探“路”。

    1969年10月至1973年2月,邓小平在这片土地劳动、生活了3年零4个月。美国著名学者傅高义在《邓小平时代》一书中写道:邓小平动身去江西时,“已经开始思考中国需要进行哪些改革”。

    如今,这里建了小平小道陈列馆。有关这条小路的重要意义,写进陈列馆讲解词里的一个观点是,“小道凝聚着邓小平对中国未来的思索,为他后来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奠定了重要基础”。

“不是百分之九十九,而是百分之百的安全”

    1969年10月22日上午9时03分,一架老式伊尔-14型军用飞机,从北京沙河机场起飞,几个小时后缓缓降落江西南昌向塘机场。从舷梯上走下了3位神秘来客:邓小平、卓琳和夏伯根。

    邓小平是在“文革”中受到错误批判,被疏散到江西接受“劳动改造”的。他和妻子卓琳、继母夏伯根被安排住在了南昌市郊新建县望城岗陆军步兵学校的“将军楼”,劳动地点则是距离“将军楼”两公里外的新建县拖拉机修配厂。那时他被撤销党内外一切职务,成了“党内第二号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

    关于邓小平等人的这次下放,周恩来在电话中和江西当地干部提及的说法是,“中央首长到下面蹲点、接触实际、向群众学习”。他对邓小平在江西劳动期间的安全提出了特别要求,以致于江西省委、省革委会领导都不敢大意。

    邓小平的住所和劳动地点一经确定,时任江西省革委会副主任的陈昌奉就和拖拉机修配厂革委会主任、党总支书记罗朋开门见山地交代了3项任务:确保安全,不是百分之九十九,而是百分之百的安全;每天劳动时间三四个小时;至于称呼,既不叫同志,也不叫名字,叫“老邓”。

    一项为保护“老邓”而订立的“门卫制度”很快在厂子里得到执行。按照规定,工人出厂进厂须经门卫允许,厂内人员不得进入修理车间,如遇闹事者,门卫在处理无效之下,可直接向厂革委会报告……今天,这张落款时间为1969年11月28日的告示就收藏在小平小道陈列馆的橱窗里,纸张早已斑驳、泛黄。

    从直线距离上看,拖拉机修配厂离步校不足两公里,可中间隔着一片田垄,来回需绕一个大圈。邓小平和卓琳早上7:30从“将军楼”出发,步行40多分钟到拖拉机修配厂参加劳动,途中要经过一个长途汽车站和采石厂,路远,又不安全。

    细心的工人们在工厂后墙开了个小门,沿着荒坡与田埂高高低低地修出了一条小路,从这里径直走到步校的住所,时间缩短了一半,也不会遇到外人。1969年10月到1973年2月,邓小平在这条僻静的小路上来回走了3年零4个月,也静静地思考了3年多,人们把这条小道称为“小平小道”。

“先做第一个五年计划,不行再加五年”

    这样的小道不止一处。邓小平每天傍晚都会绕着“将军楼”院墙“散步”半小时,原本杂草丛生的地方,同样被他走出一条小路。女儿邓榕记得,“父亲每天围着小楼转40圈,步行大约5000步,一边走着,一边思索”。

    当时的环境下,邓小平认为“散步”是最便当的锻炼方式。进入修理车间工作时,他已经65岁了。没人知道邓小平会在江西待多久,包括他自己。

    管理秘书黄文华问他:“身体坚持得了吗?”邓小平回答:“先做第一个5年计划,不行再加5年,绝不是下乡镀金论。”

    在江西的一隅,邓小平在劳动、思考中艰难又平静地度日。邓小平做钳工,卓琳拆洗线圈,每天上午工作3个半小时,中午11∶30下班回家。在这两点一线的小天地里,邓小平除了劳动,仍坚持每日读书、看报和听广播,默默关注国家大事和国际动态。和工人师傅们的朝夕相处,也让他对生产一线的实际和基层普通群众的生活有了直观了解。

    在江西的3年多对邓小平而言是政治生涯的低谷,又是蛰伏等待、韬光养晦的3年。傅高义分析,这使得邓小平免受造反派的攻击迫害,对于邓小平而言这更是一个机会。

    1971年9月13日,林彪叛逃,机毁人亡的消息从千里之外的蒙古国传来。邓小平最先从用短波收音机听新闻的儿子邓朴方处得知了坠机事件。将近两个月之后关于这条消息的正式文件才传达至县一级。11月8日,听过正式文件两天后,邓小平提笔给毛泽东写信,表示坚决拥护中央关于林彪反党集团的决议,并向中央提出重新工作的请求。

    “九·一三”事件后,毛泽东逐渐意识到“文化大革命”存在某些不妥,着手纠正一些明显错误。对于邓小平,毛泽东也开始释放有意让他复出的信号。

    1972年8月3日,邓小平参加了拖拉机修配厂的全体职工会议,在会上第四次听取了“九· 一三”事件的传达文件,当晚他在“将军楼”再次提笔给毛泽东写信:“我觉得自己身体还好,虽然已经68岁了,还可以做些技术性的工作(例如调查研究工作),还可以为党、为人民工作七八年。”

    等待的日子里,邓小平努力为自己争取更大自由。他提出想到井冈山、赣州老区走一走,获得了批准。复出前,在江西的3次外出参观、考察给邓小平补上了“调查研究”这一课。

改革开放的诸多基本观点是从“小平小道”开始孕育的

    一个普遍观点认为,邓小平关于改革开放的诸多重要思想和基本观点,是从“小平小道”开始孕育的。

    邓小平在1987年10月会见匈牙利社会主义工人党书记卡达尔时提到:“改革,其实在1974年到1975年我们已经试验过一段。”“1975年我主持中央常务工作。那时的改革,用的名称是整顿,强调把经济搞上去,首先是恢复生产秩序。”在此之前的几年,邓小平有很多时间都在江西的这条小道上度过。

    多年以后,当时厂里年轻的车间主任陶端缙才终于明白,早在上个世纪70年代,自己身边的这位老人已然找到这个国家的出路。

    儿子邓朴方来江西时,邓小平想给瘫痪在床的他找点儿事做,就问陶端缙家里是否有坏掉的收音机需要修理。起初陶端缙有些不明就里:“我一个月四五十块钱的收入,有4个小孩,还有老人,哪有闲钱买收音机啊!”

    邓小平听后很伤心但又表示理解:“我知道,像你们这样年纪的工人成了家,家里都有父母,又生了孩子,生活是很困难的。这不是靠哪个人一下子就能解决的,还是要靠发展生产。只有生产发展了,情况才能得到改善。”

    当时的陶端缙并不能完全理解邓小平提出的“发展生产”四个字的含义。直到自己工作过的这个小厂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驻足停留、争相造访,他才意识到这4个字的重量。

    在江西邓小平不止一次提出“发展生产”。3年来邓小平出的第一趟远门,用了8天时间,他参观访问的首站是“药都”清江县(今为樟树),外出访问期间邓小平得到了省部级领导人规格的接待。

    邓小平在清江县参观了江西盐矿和四特酒厂,实地了解当地工业生产的情况,当听到偌大的清江县当年工业产值只有2600多万元时,邓小平眉头微微一蹙,“看来,你们县的潜力还大得很嘛”。在瑞金考察时他直言不讳,“和西方国家比起来,我们最少落后40年,还需要努力”。

    井冈山茅坪当地群众人均年收入只有30-50元,还有不少倒欠户,人均口粮也只有350-400斤,邓小平心里同样不是滋味。当时的老区到处是低下的生产力和穷苦的生活,“发展生产”迫在眉睫。

    陈列馆里一面灰色展板上复原了当年邓小平“访老区、察民意”的轨迹,3次调研路线图和一些零星的小平语录占了一整个展面。走访、调研的路上邓小平留下不少语录,后来证实,改革开放的一些著名论断和重要论述,从这些“只言片语”走来。

    小平小道陈列馆馆长李菁认为,通过参观访问、实地察看,邓小平对当时国家工农业生产和国民经济运行的实际情况,特别是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情况,有了更直观的了解。这些,对于邓小平复出不久即领导全国进行各方面的整顿产生了直接影响。

    1973年的新年刚过,时任江西省省委书记白栋材就给邓小平带来了“可以回京”的消息。一个月后邓小平一家和修配厂的工人们挥手道别,乘车前往鹰潭,在那里登上了返京的列车。

    1973年3月9日,毛泽东审阅了周恩来报送的中共中央《关于恢复邓小平同志的党组织生活和国务院副总理职务的决定》的文件,并批示“同意”,这标志着邓小平正式复出。不久后,邓小平在中南海接受了毛泽东的会见,当毛泽东问起他这些年是怎么过来的,邓小平平静地说了两个字“等待”。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陈卓琼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1年03月22日 04 版

给中国探“路”
听到粉碎“四人帮”的消息 在流水声中轻声欢呼
拖拉机修配厂里的“老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