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的一次职业咨询,来访者小A是一位工作刚刚一年的年轻人,她很困惑,因为和她一起入职的另一位年轻人小B,由于平时很会“搞事情”,而且似乎主管、前辈都挺吃这套,所以小B得到了一个难得的发展机会。于是,小A向我提出了一个问题,自己应该如何学习职场“技巧”,以期换来更好的职业发展机会。
可以看出,入职不久的年轻人,确实渴望早点踏上成功之路,想走捷径。于是,“小聪明”“小心机”“搞事情”就成了一个似乎有效的方式。之所以说“似乎有效”,确实,在某些职业场景中,通过一些“小心机”可能会换来你所需要的信息以及你希望维持的人际关系。可是,“小心机”又能维持多久呢?
故事中的晓芳,入职初期利用自己的“天真”,使大家对她照顾有加,特别是宁宁,对晓芳掏心掏肺,牵线搭桥,最后发现自己变成了“铺路工具人”之后,自然无法再热络起来。故事后面没有继续,但是这个为人处世的风格,让人不愿再交心,不愿再帮忙。所以,晓芳的“小心机”踩到了人际关系的底线,破坏了同事对自己的信任。
“跑步”晋升的李丽,虽然前期在“攻关”方面做了很多“功课”,最后靠优先得知信息获得晋升,但由于业务能力有限,连累了推荐她晋升的大领导。这个后果估计自己也始料未及。可见,李丽的“小心机”没有建立在自己能力提升的基础上,所以不能长久。
陈敏由于急功近利,不顾团队和谐,只注重个人业绩,不仅插手了同事的工作,还越级报告推荐自己参加培训……所以陈敏的“小心机”违反了职场规则。
这几个例子中的主人公,最后都是“聪明反被聪明误”,前期看似“精明”的做法,到最后是赔了夫人又折兵。
那么,到底怎么看待“小心机”?用“小心机”管理自己的职场形象行得通吗?答案也许并不唯一。
现实职场中,“小心机”的应用场景一般都是通过一些方法获得别人对自己较高的评价,以此获取自己所需的资源,我们也可以总结为——这是一个人希望控制他人对自己形成印象的过程,即印象管理。
印象管理是不是一定能成功,取决于两个因素:一个是印象管理的基础,另一个因素是对方如何看待自己的印象管理行为。
之所以说印象管理的基础很重要,是因为印象管理在职业发展中,只是一种手段。职场大部分情境中,要获得发展还得靠拼实力。如果年轻人在职场中把大部分的时间精力投入到印象管理中,而忽略了工作内容与人际关系本身,那么即使印象管理一时成功,也无法维持长久。故事中的小马和李丽的结果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李丽专注于树立外在形象,甚至有夸大和虚假之嫌,最终虽然获得提拔,但还是能力不过关;而小马专注于业务能力的提升,最后接到行内另两家公司开出的高薪挖角邀请。所以,印象管理的基础是遵守职场规则,务实工作。
至于对方如何看待自己的印象管理行为,这也取决于对方的视角。对方由于经验丰富,是能够通过各种细节觉察出自己的印象管理行为的,比如故事中的老方,以他的工作经验,在接触陈敏之初已经有所察觉,认为其“聪明”过头。有时对方经验欠缺,或者在不了解真实情况的时候,确实容易产生一些印象上的错觉。比如故事中的宁宁和提拔李丽的大领导。所以若想避开“小心机”,最好的方法是不要轻易下结论,尽量避免过多的主观判断,做事情时候把握住自己的规则底线,画好自己与助人的边界。如果当时宁宁对于晓芳的帮助并不是那么“掏心掏肺”,那么后来宁宁的心理感受可能会舒服一点;而提拔李丽的大领导,仅仅关注了李丽展现出来的外在形象,而忽略了李丽真正工作业绩,所以造成了后期的尴尬局面。
其实,职场是一个运转系统,既然是运转的系统就有运转的规则。适度的“小心机”可以作为系统的“润滑油”,能够适度展现自己的职场形象,但前提是不能违背职场系统的大规则。过度的“润滑”会使自己脱轨,因此还是应该踏踏实实对待工作、对待人际关系,所谓“磨刀不误砍柴工”。
浙江工商大学杭州商学院 来半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