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台上的白兰花绽得热烈,厚重的香味在空气中流动,如涟漪层层荡漾……
这是我第一篇发在《中国青年作家报》上的文章,叫《日落白兰》。那是夏天的午后,接到发表的消息。我看了又看,品了又品,甚至于把文章重新从文件夹里翻出来重读一遍。当时一颗心跳得躁动不安,脸颊滚烫,似乎全身的血液都像一口刚挖的井,正汩汩沸腾,久久无法平息。
或许,只有真正写作的人,经历过投稿以后漫长等待的人,经历过退稿的人,才能体会到在网上、在报纸上读到自己的文章、看到自己的名字时,是何种心情。我觉得兴奋,同时也长舒一口气。似乎这是一种勋章,一种证明,告诉我写作这条路还是值得为之继续付出努力。
我忍不住翻出当时的日记,看到自己充满不可思议的句子:我发表了,竟然是在《中国青年作家报》上发表了?!我在句末打上一个问号,紧接着又忍不住画上一个感叹号,将这页日记小心折了起来。
编辑说:“我记得你的文章,写得很好呢。”我捧着手机,自己都不知道自己笑得有多灿烂。不管同学、朋友如何告诉我,我的文章写得不错,我依旧期待着能被真正也写过文字,拿过笔的人肯定一次。他们看得见白纸黑字底下流淌的汗水,听得见深夜里键盘敲击的呢喃。
我听过无数次类似的问题:“为什么要写呢?快餐文化的时代,谁又来关心你呢?”《中国青年作家报》会关心吧,编辑会关心吧,和我一起写作的人会关心吧,总有人会关心吧。所以这份报纸仍然诞生在所谓的“纸媒的寒冬”,所以它和我们一起守护着这一点点的情怀,守护着每一个发着微光的梦想。我说,这里有一片星河。
从那以后,每一篇作品我都会优先发送给《中国青年作家报》,渐渐也有很多文章刊发。虽然没有了第一次的脸红心跳,但是我知道,只要黄昏里还有白兰花的暗香,就不算天黑。
沈诗琦(20岁) 英国诺森比亚大学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