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0月18日,金秋的北京,是一个收获的季节。人民大会堂里,气氛庄重而热烈——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隆重开幕,2280名党代表,代表8900多万名党员出席大会。
主席台前,习近平总书记声音响亮而坚定,他庄严宣告——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
会场外,这一嘹亮的“中国声音”通过电波传遍神州大地,甚至跃上1万多米高空的宽体客机上——当时东航在飞机上设置了WiFi直播十九大。
——————————
中国迎来了“高光时刻”,世界试图从这场关键时期召开的关键会议中观察中国发展、解码中国方案。英国广播公司形象地比喻这是“站在世界地图前”召开的一次中国共产党的代表大会。
一场继往开来的盛会,引领着最大发展中国家,擘画未来发展蓝图。十九大报告这份沉甸甸的纲领性文献,寄托着民族梦想,牵动万千目光。在收获硕果与孕育希望的时节,中国向世界展示了世界最大政党确立新思想、制定新目标、开启新时代的气魄与担当!
迈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宣言书”
一个画面在这一刻定格:党的十九大开幕式中,102岁的焦若愚坐着轮椅提前来到主席台。对于这位参加了9次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大会的党代表来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8个字如同“老朋友”一般。
1982年,作为北京市市长的焦若愚以党代表身份参加了党的十二大,报告中首次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为党的十二大之后贯穿历次党代会的关键词,而这一次,他见证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
习近平总书记代表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用近3.5个小时作了题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报告。3万多字的报告纵观历史、展望未来,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全局视野,从改革开放近40年历程和党的十八大以来所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和历史性变革出发,科学、系统地阐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内涵,并由此锚定中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
据统计,十九大报告中“新时代”出现了36次,“NEW ERA(新时代)”一时间成全球热词,这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宣言书”,不仅鼓舞、振奋着中国人民的信心,也激荡着整个世界。
为彰显中国共产党高度自信和透明态度,中共首次邀请9名外籍语言专家参加十九大报告的外文版译校工作,60岁的阿拉伯文专家叶海亚是其中之一,他对“新时代”的提法尤为印象深刻,“这是中国新的历史方位,将促进中国更快实现全面现代化,同时也为世界上其他希望加快发展的国家提供中国智慧。”
中共中央党校教授严书翰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根本标志是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时代是思想之母,思想是时代的先声。
有党史专家评论称,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推进党的指导思想与时俱进,创新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了党的理论创新重大成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并将其正式写入中国共产党章程,写在党的旗帜上,成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行动指南,为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作出了原创性贡献。
中国社会主要矛盾之变关系全局、影响深远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向世界发出最新判断。
自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以来,对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论断一直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十九大作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新论断,这是我国发展进入新的历史方位的重大标志。
社会主要矛盾表述之变的背后有着坚实的现实依据。
从供给端角度看,我国的社会生产,尤其是物质生产,总体上已经难言“落后”。从社会需要来看,经过多年的艰辛奋斗,我国十几亿人的温饱问题已经解决,最广大人民的需求已不仅局限在“物质文化”层面,而是扩展到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从社会发展来看,经过40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已经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更加突出的问题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成为影响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因素。
“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之变关系全局、影响深远,对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提出了许多新要求。”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报刊社总编辑丁茂战告诉中青报·中青网记者,化解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必须深刻认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带来的新特征、新要求,着力在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上下功夫。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更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丁茂战指出,这要求我们始终围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伟大理想,全力投身“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在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高质量发展时代洪流中寻找“破题”之法。
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引人瞩目的是,党的十九大立足于新的历史方位和社会主要矛盾之变的历史背景,提出了新的奋斗目标并将其细化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从2020年到2035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再奋斗1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第二个阶段,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再奋斗15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十九大报告里提出建设科技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网络强国、交通强国等目标,显示了大国的自信。”十九大代表、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研究员王秀杰清楚记得习近平总书记在描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时,会场掌声如雷,持续长达16秒。
有党史专家观察到,十九大报告中对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描述出现了细致入微的重要变化:由“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转变为“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由“现代化国家”转变为“现代化强国”由“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蝶变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这些字词细微之处的变化,表明中国共产党将最大发展中国家带向繁荣的金手指放在了“强国”的启动键上,将“美丽”二字印入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蓝图之中。
习近平在十九大报告中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
中共中央党校原副校长李君如,在十九大期间接受中青报·中青网记者采访时分析说,“站起来”,是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和新中国诞生历史贡献的概括——1949年毛泽东曾向世界宣布“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富起来”,是对邓小平领导的中国改革开放发自内心的赞颂;“强起来”,是今天中国人民对国家命运和前途最热切的期望。
“人民”二字千钧之重,力透纸背。荡气回肠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及“人民”多达203次。“带领人民创造美好生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必须始终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朝着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不断迈进”“使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在即将迎来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的时刻,烙印在这份庄严誓词中的,是这个世界第一大党走过百年而未曾改变的初心和使命。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王姗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