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村,因地处天目山余脉的余岭而得名。如今,作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金句论断的诞生地,已成探究中国生态文明的宝贵样本。
余村在浙西北,隶属于浙江省湖州市安吉县天荒坪镇。上世纪80年代,靠着优质矿产资源,余村成为安吉“首富村”,但同时付出环境污染的代价。
2005年8月15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到余村考察,在这里首次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深刻论断,阐述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推动余村成为中国生态建设的先行者,走出“绿色中国”的发展之路。
余村不大,280余户1000多口人,村子三面环山。上世纪80年代,随着乡镇企业风生水起,余村也开始挖矿山、建石灰窑、办水泥厂,走上靠山吃山的发展之路。靠着山中大片优质的石灰岩,村集体经济年收入达300多万元,成为名副其实的安吉“首富村”。
村民腰包鼓了,但由于开山采矿,山体被破坏,“村里粉尘蔽日,整个河道都是石灰水泥浆水。”余村党支部书记汪玉成说,付出了环境甚至生命的代价,才换来村经济的增长和发展。
2003年,安吉县提出“生态立县”战略,倒逼余村“壮士断腕”,陆续关掉矿山、水泥厂、石灰窑,也给余村经济带来“断崖式”下跌。
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来到余村调研考察,当听到余村关停矿山的做法后,当即肯定道,你们下定决心关掉矿山,是高明之举。他认为生态资源是最宝贵的资源,并首次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
“‘两山’理念的提出,给余村人吃下了‘定心丸’,更为余村指明了发展方向。”汪玉成说,此后,在“两山”理念指引下,从“靠山吃山”到“养山富山”,从“卖石头”到“卖风景”,余村按下了绿色变革的“快进键”。
清危复绿,改良复垦,涵养水土。余村对土地、矿山、竹林等集体资产和流转到村集体的毛竹山林、农田实行统一管理、统一经营,成立“两山”旅游公司,将昔日炸成坑洼的矿山建成矿山遗址公园,建起荷花山漂流、田园采摘农庄,往日泥泞的村间小路变身“乡间绿道”。
寻回了绿水青山,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场景在余村重现。经过16年持续不懈努力,余村依托优美的自然环境,由最初单纯的自然观光,发展到休闲度假、运动探险、健康养生、文化创意等综合业态,不断延伸的产业链,让这个小山村走上了“绿、富、美”的康庄道。
“护美绿水青山,做大金山银山。”汪玉成告诉记者,目前余村从事旅游休闲产业的农户有40多户,从业人员300多人,2020年接待游客近百万人次。村集体经济收入由2005年的91万元增加到2020年的724万元。2020年,村民人均收入达到5.6万元。
走在今天的余村,远处群山苍翠,竹海绵延,近旁花木扶疏,碧水潺流,平坦开阔的绿道串起村民的幢幢乡村别墅。余村绘出的生态画卷、开启的“美丽试验”,让这个浙北小山村成为兼具生态旅游区、美丽宜居区和田园观光区的国家4A级景区、全国文明村、宜居示范村。
2020年3月30日,时隔15年后,习近平总书记再次来到余村。他说,余村现在取得的成绩证明,绿色发展的路子是正确的,路子选对了就要坚持走下去。
2020年7月,余村被列入浙江省首个乡村版未来社区项目。汪玉成表示,总书记的叮嘱,让余村人更加坚定绿色发展之路,下一步将围绕人本原乡、生态原乡、数字原乡三大特色,通过数字赋能,探索乡村振兴新模式。
“山还是那座山,水还是那道水”,蜕变的余村,成为“两山”理念的生动实践,也成为中国乡村振兴的缩影。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董碧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