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推荐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2021年05月19日 星期三
中青在线

“新市民”养成记

一个贵州易地扶贫搬迁社区的改造实验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李雅娟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21年05月19日   01 版)

    龙洪伟还记得两三年前去团山社区走访的情景:在这个6000多人的新社区里,居民楼都是统一风格的建筑,草坪绿树环绕。

    但一走进居民家里,则是另一番景象:屋子里乱糟糟的,一进门,鞋子被扔得满地都是,原本崭新的白墙画成了“花脸”。室内的凌乱,跟整洁干净的社区形成鲜明对比。

    这里是贵州省松桃苗族自治县的团山社区,也是贵州近千个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之一。近几年来,全国960余万名贫困人口易地扶贫搬迁,贵州有190余万人从山村搬到县城、城镇,由村民变为市民,搬迁规模居全国之首。

    适应新生活无疑是这些“新市民”进城路上的重要一课。去年,团中央在全国选定30个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社区,投入450万元进行工作试点服务,其中7个社区位于贵州。松桃县团山社区发生的改变,可以视为缩影。

    志愿者“对症下药”从头教起

    龙洪伟是团松桃县委书记,他注意到,刚搬到新家时,很多居民还保持着在村里的生活习惯。有人直接把垃圾从楼上丢下来,楼下邻居意见很大;或是还像在村里一样,孩子在家里大吵大闹,吵得隔壁邻居不得安生。

    跟很多易扶点的居民一样,刚从村里搬出来的老人不会用抽水马桶、找不到自家房子、不认识红绿灯……城里人习以为常的便利设施,对于很多一辈子未曾走出大山的老人来说,无异于一道道障碍。到了冬天,人们按照往常的习惯,在小区里点起火堆烤火、围着聊天,还有的居民在家里生火取暖,丝毫没意识到其中的危险。在很多人心目中,用电取暖太费钱了,还是烧木柴省钱。

    志愿者得一件一件从头教起:上门教老人使用马桶;老人迷路了,拍下老人照片发在微信群里请楼栋长“认领”。

    小区里的夜校是帮助人们转变思想的重要阵地。志愿者平时在社区里发现了问题,总会“对症下药”,及时在夜校开课。比如志愿者麻溪芝看到有人把花盆放在阳台边上,她担心会发生高空坠物的危险,专门开课提醒大家。

    志愿者冉小军听说社区有几个居民被骗了十多万元,立刻开了防电信诈骗的培训,又请警察来社区讲课。志愿者在每个楼栋都张贴了防诈骗的海报,还挨家挨户走访。

    但冉小军没想到,社区里教的防诈骗知识,被用到了自己身上。

    这名西部计划志愿者去年刚调到团山社区工作,按照惯例要走访居民。但门后常常有一双警惕的眼睛打量着他:“你是谁?”冉小军解释说自己是社区团委的工作人员,对方依然警惕:“我怎么没见过你?”他常常得给社区打电话确认后,对方才放心地让他进门。

    在日复一日的相处中,这些年轻人和社区居民熟悉起来。冉小军走在社区里,时常听到居民喊他:“冉老师,吃饭了没得?”

    虽然家家户户都有电热水器,但人们还是不习惯洗澡。在“四点半课堂”上,孩子们身上常常散发着汗臭味,衣服也脏兮兮的。“四点半课堂”的志愿者老师给孩子们布置过一个特殊的作业:回家后洗个澡。

    为了帮助“新市民”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团组织就像“班主任”一样,还负责居民家里的卫生评比、检查,如今大家家里整洁多了。

    整合社会力量服务社区

    过去在社区里开展活动,龙洪伟最头疼的是经费问题。办一场活动要花几千元,每次办活动之前要到处筹钱。去年5月,在团贵州省委的争取下,贵州有7个社区成为“共青团参与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社区治理工作示范性项目”,每个社区可以得到团中央15万元的经费支持。

    有了经费,社区里的活动也更为频繁。以前平均一个月办一次公益活动,如今除了夜校和“四点半课堂”之外,每周还有一次活动。“四点半课堂”还添置了孩子们向往已久的画笔,给孩子们带来不少欢乐。

    铜仁正能量志愿者协会松桃分会(以下简称“正能量协会”)是松桃县一个活跃的志愿者组织,过去常举办各种公益活动,送暖冬包、救灾、探望养老院的孤寡老人,常常能看到他们的身影。在这个示范性项目中,正能量协会作为经验丰富的社会组织承接了任务。

    60多岁的杨明贵是这家协会的秘书长,他平时住在团山社区,每周回一次家拿换洗衣服。维修小家电、调解居民纠纷都是这个退休老民警擅长的任务。

    正能量协会的会员来自各行各业,在团山社区举办志愿活动时,正好可以发挥各自的优势。杨明贵说,有位会员是松桃县医院的主任医师,他提出举办义诊活动的想法后,县医院的领导很支持,组织了30多名医生来为社区居民体检。

    在社区的“四点半课堂”里,大学生志愿者为孩子们辅导作业,孩子们学习之余可以上兴趣班,练习书法、上手工课、学习苗汉双语。

    到寒暑假,团山社区的返乡大学生就成了服务社区的一支重要力量,龙洪伟一直有个理念:“我们是来做服务的,但不能全都自己做,社区治理,还是要交给社区自己。”

    服务中收获成长

    在陪伴这些“新市民”的过程中,志愿者们也有收获。

    麻溪芝的家就在团山社区,她平时主要负责“四点半课堂”的活动。在社区工作这一年,她和孩子们相处融洽,孩子们远远见到她就大声喊:“麻老师!”

    小孩子信任麻溪芝,心情不好的时候找她嘀咕:学校哪个老师太凶啦、自己和妹妹吵架啦……叽叽咕咕说个不停。去年教师节,麻溪芝收到了一张小小的卡片,上面贴着孩子们用纸折的玫瑰花,还写着“麻老师,教师节快乐”。

    在团山社区里工作这一年,冉小军感觉自己成熟了很多。今年7月他就要离开西部计划志愿者岗位,这段时间他听的最多的话就是:“冉老师,你要走了,我们舍不得你啊!”

    麻溪芝决定续约一年,西部计划志愿者的服务期最长3年。她知道,自己至多还能以志愿者的身份在这里工作一年多。等她离开后,又会有新一拨儿年轻人走进这里,继续推动社区里的改变,也收获各自的成长。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李雅娟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1年05月19日 01 版

福建长汀:水土治理带来生态蝶变
我国启动实施教育强国推进工程
国务院安委会对团中央二〇二〇年度安全生产工作开展考核
“新市民”养成记
冰雪极地追梦 奉献无悔青春
大湾区放飞创业梦想
图片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