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推荐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2021年06月24日 星期四
中青在线

“我想把这件事一直做下去”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王裴楠 通讯员 薛飞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21年06月24日   03 版)

    “小武,考完了吧?”“小梅,感觉怎么样?”6月8日下午,云南省的高考刚结束,东部战区海军某部副处长詹强就给1000多公里外的两个孩子发去消息,询问考试情况。

    小武和小梅是詹强6年前开始资助的学生,生活在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东瓜镇,尽管这么多年一直没有与他们见过面,但詹强一直牵挂着两个孩子的学习与生活。

    得知孩子们顺利完成考试,詹强悬着的心终于放了下来。他与这两个孩子结缘于2015年,那是一次偶然的机会,詹强认识了曾在楚雄支教过的朋友秦晓健,在聊天中得知当地有些困难家庭的孩子,因拿不出每个月100多元的生活费辍学在家。“我们平时一顿饭有时都要花上百块,而这对于贫困山区的学生而言,就是好几个月的生活费。”詹强决心“为这些孩子做点力所能及的事”。

    他通过秦晓健找到了楚雄市东瓜镇龙江中学的老师潘平芬,联系上了好学上进但家庭困难的学生小武和小梅。起初,潘平芬觉得詹强只是“一时冲动,坚持不了多久”,但出乎她意料的是,詹强不但坚持了下来,还拉着几个朋友一起参与捐资助学。

    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名叫“心系楚彝”的微信群建立了起来,群里面有捐资人,也有受资助的学生,大家会在群里一起解决学生遇到的困难,而潘平芬每个月会把收到捐款的去向详细记在本子上,拍照发到微信群里。

    除了定期给孩子生活费用,逢年过节詹强还会给他们发个红包、寄点零食,了解家里的生活情况。开学前,他会像给自家孩子那样,为他们准备学习用品和辅导资料。

    “小梅的成绩不错,今年有把握考个好点的大学;小武从初中开始就有点偏科,他的英语成绩我一直放心不下。”提起两个孩子的学习生活,詹强总有说不完的话。高三冲刺阶段,复习时间很紧张,孩子们只有周末才能使用手机,每到这个时候,詹强便第一时间打电话了解他们的学习情况。

    有时候孩子们会说:“叔叔,等我们毕业后,也要像你一样参军报国当海军。”詹强听到孩子们这样说时,心里特别欣慰,也不时督导他们:“现在军队都需要高素质人才,你们要好好学习,考个好大学,才能实现这个梦想。”

    有人称赞他捐资助学的行为时,他总会轻描淡写地说一句:“没什么,只是做了些微不足道的小事。”在詹强的老单位,战友们很少有人知情,但了解情况后大家都说“一看就像强哥做的事”。

    战友符立平是少数知道詹强捐资助学的人之一。3年前的一天,他发现住一个屋的詹强心情非常好,详细询问才知道,詹强资助的学生小梅考上了重点高中。

    在战友们印象里,詹强工作中严谨认真,勇于承担重任,带领官兵完成了不少急难险重的任务。生活中,他就像兄长一样,总是主动嘘寒问暖,帮助大家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强哥就是这么一个热心肠的人。”接受记者采访时,符立平掏出了兜里的免费乘车卡,这是去年年底詹强离开老单位前,得知驻地轨道交通运营公司有军人免费乘车政策,利用自己业余时间为大家办理的。

    “老大哥总是让大家心里暖暖的。”符立平的孩子今年即将小升初,詹强前段时间还打来电话询问孩子的情况,并再三表示如有需要帮忙的地方一定要跟他讲。虽然詹强已经离开老单位半年多,但符立平觉得,詹强的热心肠总能让人感受到战友之间的温暖。

    “我曾经是一个被烛光照亮的人,所以也想做一盏烛光。”詹强说,他上大学时,家里出现变故,只能靠打工赚钱读书。在那个最困难的时刻,老师帮他申请到了助学贷款,学校免去了他一年的学费。

    在他们关爱下,詹强更加勤奋努力。在学校期间,他学好专业知识的同时,还担任系团委书记、校学工助理等职务,义务承担了很多学习之外的工作,并成为本年级第一个入党的学生。

    “我就是在大家的帮助下读完大学的,所以我更能体会到读书对于学生的意义。”回想起那段经历,詹强的眼里闪烁着泪光,“我永远都忘不了那些帮助过我的人。”

    临近大学毕业的时候,学校希望他留校工作,几家房地产公司看到他的经历,都想和他签约。但詹强看到海军来学校招人时,毫不犹豫地选择了这身海军蓝。

    “军人代表着无私和奉献,我要用一生去感恩。”他说。

    参军有了工资以后,詹强就开始捐资助学,这些年累计捐出近10万元,家人也很支持他奉献爱心。受詹强的影响,他的儿子在小学五年级时就和贵州黔西新仁苗族乡同年级的孩子结成资助对子,把自己的零花钱、多余的衣服寄给对方,逢年过节还打电话、写信相互鼓励。

    “我们家里的收入也不算很高,但还是可以为这些孩子出一份力。”詹强的手机里关注了不少网络筹款账号,他的每一条捐款记录都和孩子有关,在他看来“孩子们就应该在教室里无忧无虑地读书”。

    “虽然我们国家的脱贫攻坚已取得全面胜利,但我的捐资助学还会继续下去。”在詹强看来,捐资助学不仅为了救穷,而是让受资助者知道有人在关心他,从而有信心面对困难,努力成长为对国家和社会有用的人,“用正能量影响一个人,他也许就能把爱传递给身边的一片人。”

    现在,在詹强的影响下,“心系楚彝”微信群里的成员越来越多,他们帮助的孩子,有人考上了公务员,有人投身科研事业,有人毕业回乡当起了乡村教师……

    前不久,群里有一名受资助的学生,考取英国布里斯托大学公派研究生,但需要1万多元办理手续的押金,女孩家里借遍了所有亲戚,还差3000元。詹强在群里看到女孩的求助信息后,很快把钱给女孩转了过去。

    “潘老师,小武和小梅毕业了,您能不能再帮我找两个需要帮助的低年级学生。”今年高考结束后,詹强联系潘平芬老师,再次提起了资助学生的事,他说:“我想把这件事一直做下去。”

    中国青年报军事部投稿邮箱:junshibu@vip.126.com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王裴楠 通讯员 薛飞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1年06月24日 03 版

人民空军从这里起飞
“我想把这件事一直做下去”
矢志不渝的富强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