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2021年07月08日 星期四
中青在线

专业化让公益不断提速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陈凤莉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21年07月08日   05 版)

    从一支几个人的拍客团队,到一个拥有多个专业公益项目,有着专业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公益组织,山东济宁市泗水微公益协会经历了一条慢慢成熟,逐渐专业化的路。

    “以前在村里看见贫困的孩子,就给他们捐点钱和物,就是想做点好事。” 泗水微公益协会会长孙建涛说。

    此后开展公益服务的过程中,他发现,如果想更好地服务那些孩子,不只是做好人好事那么简单,“如何精准对接他们的需求?如何进行项目化运营?如何募集资金?资金如何使用管理?”对孙建涛来说,这都是需要面对的难题。

    不仅仅是公益组织,中国的公益事业都是在实践中慢慢成长,走向成熟。

    从希望工程,到1998年洪灾,再到2008年的汶川地震,公众的公益理念不断深化,参与公益的人数越来越多,公益的力量不断扩大。

    但伴随“公益摊子越来越大”的,也有不少问题,诸如公益如何保障其公信力,公益组织、基金会等如何规范运作,等等。

    法律条例成为其专业运行最基础的保障。

    199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公益事业捐赠法》施行,全面规范了捐赠、受赠行为,保护了捐赠人、受赠人与受益人的合法权益,明确禁止捐赠活动中强行摊派或者变相摊派,并把以捐赠为名从事营利活动定性为违法行为。2004年,《基金会管理条例》实施,对基金会的成立、管理、资金募集等都作了详细的规定。

    在地方层面,各级党政部门纷纷出台与公益慈善、社会创新相关的指导意见、地方政策和法规;在各级民政系统的积极推动下,政府购买服务、税收优惠等支持性政策渐成体系。

    这中间,公益也曾遭受挑战。2011年的一系列事件,让公益慈善机构遭遇了前所未有的信任危机。

    这让公益专业化、法治化显得更加必要。

    2016年9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慈善法》正式施行,这是我国慈善领域的首部基础性、综合性法律,是我国慈善制度建设的重要成果,标志着我国的公益事业进入了全面法治化阶段。

    公益事业因为法律制度的规范走上了更加专业化的道路。而除了法律规范,公益体系中的一些主动探索也为公益的专业化提供了“软环境”,比如搭建平台。

    团中央举办的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暨志愿服务交流会就是这样一个平台,它将全国的志愿服务项目和各种爱心资源、企业家拉进来,进行展示、碰撞、对接。它建立了完备的竞赛机制和体系,可以进行充分的展示与资源对接,可以实现成果转化与项目培育,这让参赛的志愿服务项目有机会经过专业的洗礼,开始走向成熟规范。

    从2012年开始举办的中国公益慈善项目大赛也是这样一个平台。作为一个国家级、开放性的公益创投平台,大赛为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且处于成长期的项目提供能力建设和优质资源对接服务。其中社创种子特训营对公益领域的社创人才进行培训,赛后为一些项目制订成长方案,对其进行后期成长辅导。而去年刚刚上线的“社创板”则对大赛中的优异项目进行更为全面的扶持,包括能力建设和资源对接服务。这些都让参赛的公益项目在专业性上获得提升。

    公益事业的发展也进入了国家视野,这成为其专业化、制度化的助推力。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到,“要完善社会救助、社会福利、慈善事业、优抚安置等制度”。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又提到,“要引导支持社会组织、人道救助、志愿服务和慈善事业健康发展”。

    “十四五”的时代来临,随着公益更大范围的普及,公益领域的不断细化,互联网公益等新趋势不断出现,公益事业也将继续探索,朝着更加专业的方向发展。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陈凤莉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1年07月08日 05 版

青春版图点燃公益激情
专业化让公益不断提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