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市场监管总局等七部门联合印发《关于落实网络餐饮平台责任 切实维护外卖送餐员权益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对保障外卖送餐员正当权益提出全方位要求。
前段时间国务院常务会议上,专门提到了对外卖等行业就业人员的职业保障措施,短短几天之后,七部门再次联合发文,推出针对外卖送餐员权益保障的专门文件,体现出国家对这一群体的关切,也从侧面说明他们的合法权益存在着保障不到位的情况。
随着外卖的流行,外卖送餐员以其相对灵活、自由的工种特征,吸纳了越来越多的就业人群。数据显示,餐饮外卖员的总数已突破700万人。但与此同时,外卖送餐员的劳动安全、社会保障等问题日益突出。
比如送餐途中发生交通事故得不到应有的工伤赔付;苛刻的考核机制,逼着他们闯红灯。此前一篇火爆全网的文章《外卖骑手,困在系统里》,将外卖送餐员在平台精细化算法机制下的生存困境展露无遗。
针对这些问题,此次《意见》采取了全方位的措施。尤其在保障劳动收入方面,《意见》明确提到,不得将“最严算法”作为考核要求,通过“算法取中”等方式,合理确定订单数量、准时率、在线率等考核要素,适当放宽配送时限。
事实上,正如那篇刷屏文章所揭示的,外卖平台为了获取竞争优势,吸引更多用户,往往将配送时效当作重要考核要素,用算法计算出派单机制的“最优解”。但这种“最优”算法,更多是服务于平台的运作效率,服务于商业考量。这就导致配送时间不断压缩,外卖送餐员面临的时效考核压力不断增加,为了在规定时间完成派送,他们甚至不得不闯红灯、逆行,被算法一步步驱动着在道路上狂奔。
对用户来说,算法不断优化带来的配送时效和准时率,当然是他们喜闻乐见的。但用户对配送时效的依赖,说到底也是平台不断“喂养”的结果。因此,平台有义务积极地调整和引导,让保障配送时效和外卖送餐员的权益,实现更合理的平衡。
因此,在考核层面,从“最严算法”到“算法取中”的转变要求,其实也是在倒逼平台,不能站在纯粹的资本逻辑上,将商业效率推演到极致,而忽视应有的人道关怀和社会责任。说到底,任何新兴行业,在度过野蛮扩张的阶段后,都得进入规范、良性发展的轨道,将尊重劳动者合法权益当作最基本的原则。
《意见》还针对外卖送餐员就业灵活的特征,要求平台及第三方合作单位为建立劳动关系的外卖送餐员上社会保险。外卖送餐员和平台之间毕竟不是传统的雇佣关系,不管是敦促平台还是第三方,完善社会保障措施,无疑能让他们更有兜底性的保障。
外卖送餐员已经成为重要的就业形态,充分保障从业者的合法权益,行业运转才能更加规范有序。这既需要平台自觉,坚守基本的社会价值,也需要严格的监管执法作为,让他们有畅通的权利救济渠道。
熊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