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不少粉丝看待偶像的“养成感”多于“崇拜感”。
---------------
日前,艺人吴亦凡因涉嫌强奸被依法刑拘。明星无视法律底线,应当受到法律制裁。然而,之后其粉丝圈出现力挺吴亦凡、挑战法律底线的言论,甚至出现“劫狱”“探监”“救援”等极端表达,影响恶劣。
追星,为什么追掉了判断和底线?
近年来,随着偶像经济的兴起,越来越多年轻人迷恋追星,出现了“饭圈”。喜爱偶像无可厚非,然而“饭圈”出现了一些不良现象,包括高额消费、投票打榜、互撕谩骂、拉踩引战、造谣攻击等。有些粉丝模糊了与明星距离的界限,通过不法渠道窥探明星生活隐私。
为何会出现狂热极端的追星行为?“饭圈”对个体是如何产生影响的?临床心理学博士、精神科医生、大儒心理总督导徐凯文接受中青报·中青网专访,从心理学角度剖析青少年追星与“饭圈”现象。
徐凯文指出,追星不是“洪水猛兽”,但青少年要保持独立理性思考,不要被“饭圈思维”裹挟;全社会都应该倡导积极正确的价值观,树立值得青少年学习的榜样;资本和平台要负起社会责任,不能唯利是图。
追星的“养成感”多于崇拜,商业资本不该塑造虚假“人设”
徐凯文表示,年轻粉丝之所以追星,和自身成长的阶段与特点有关。青少年群体处于自我同一性的确立时期,“同一性”是指人在成长过程中需要有认同的对象、自己想要成为的理想人物。
“当代粉丝看待偶像,并不完全是崇拜,可能是把偶像看做是一个理想自我或者是自己想要养成的对象,不完全是崇敬的对象。这种关系有一点像‘养成’:这是我喜欢的人,他身上有我喜欢的一些特质,所以我就去支持他、力挺他、培养他,让他变得更好,或者说成为我希望的那个样子。”
徐凯文指出,当下不少粉丝看待偶像的“养成感”多于“崇拜感”,这种关系显得更为“平等”。“这不是一个仰视的视角,而接近于一种‘我是他的培养者’的感觉”。
在这种关系下,有一些粉丝还会产生对偶像的“保护欲”。“如果感觉喜欢的人被伤害了,那我要护着他”。
追星,是因为在那个明星身上看到了自己喜欢、向往的特质,这种心理本无可厚非,但徐凯文发现,当下一些商业运作会推波助澜,比如刻意包装一些未必真实的“人设”,塑造一个迎合某种大众心理的虚假形象。
近几年娱乐圈频频出现明星“塌房”、形象崩塌的现象,私下真实所作所为与平日包装出来的光鲜形象格格不入。徐凯文觉得,这种“作假”的娱乐圈商业化操作会带来极为负面的影响,引导了错误的价值观。
“如果大家都在鼓吹所谓的流量明星,长得好看一些(甚至整容得好看一些),就可以得到巨大的经济回报,占有这么多的社会资源,所获得的名利不是通过个人的努力、对社会的贡献换来的,那这是基本的社会价值观出问题了,德不配位,才会这么容易人设崩塌。”
徐凯文说,我们不能责怪孩子们去追星,全社会要反思如何传递正确、积极的价值观给他们,让年轻一代明白“立德树人”,知道真正美好的、值得尊敬的人是什么样子;商业资本不应该为了利益去打造表里不一的明星,诱导青少年粉丝去狂热追捧和消费。
恢复自己的独立理性思维,避免被“饭圈”思维裹挟
以往,追星是相对私人、分散、独立的行为,这几年出现了群体抱团的趋势,形成了“饭圈”。
徐凯文认为,互联网是促成“饭圈”形成的重要因素。在网络尚未兴起的年代,青少年有喜欢、崇敬的偶像,仅仅是自己喜欢,或者和朋友交流,不太可能形成一个相互联系的群体。“现在互联网很方便,你很容易拉一个群组,大家有相同的爱好和认同的对象就可以聚集在一起,总有人比较积极去做一些组织的工作”。
徐凯文此前作过研究调查,发现即使是同一个明星的粉丝群体,彼此之间差别也挺大;还会因为观点不完全一致,形成各种各样更小的群。“其实背后的东西还是跟价值观有关,即‘我认同他的什么’‘我需要认同一个什么样的人’,有相似观点的人就更容易抱团,互联网提供了极大的可能和方便。”
在群体聚集的“饭圈”中,出现了一些不理智追星行为,例如出现“饭圈斗争”,抱团刷“黑词条”辱骂其他艺人及其粉丝;为了给自家偶像应援,有影响力的“大粉”催促其他粉丝也必须卖力“氪金”(指粉丝为了偶像的代言、周边商品等花钱)。
“饭圈”的存在与发展,对个体心理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
“在这方面我觉得最典型的现象就是,这个圈子好像形成了维护偶像利益、形象的共同目标,个人的声音很难被关注到或认可。尤其当你有不同意见的时候,很容易被排斥。”
在徐凯文看来,粉丝在“饭圈”中,一方面容易找到对偶像的集体认同感,另一方面有可能被“裹挟”,因为一个圈子的观点容易变得越来越趋同。“这种情况下,越是极端的观点越容易传播,比如极端地支持偶像的言行,会显得更加‘忠诚’。”
“可能相当一部分人是被裹挟的,受群体情绪的操控,才会一时说出极端的话来。我觉得不应该简单地批评、指责粉丝们,要给一些时间让他们慢慢地恢复自己理性的思维”。
追星不是“洪水猛兽”,但全社会要引导正确价值观
在“饭圈”,有一类比较极端的粉丝被称为“私生饭”,他们为满足自己的私欲喜欢跟踪、偷窥、偷拍明星的日常。“私生饭”从“黄牛”等不法渠道购买明星的手机号、航班、酒店等隐私信息,骚扰自己喜欢的偶像,因此影响到艺人(及艺人的家人)的私生活,有些甚至影响到社会公共秩序。
徐凯文指出,在粉丝量很大的群体中,难免出现极端、偏执、病态的追星现象,但那往往也是少数人的行为,不会是大多数粉丝的表现。
“少数粉丝出现极端病态的追星行为,这还是关于自我认同的问题:我为什么追这样的一个人?我自己要成为什么样的人?我的人生价值意义是什么?”徐凯文说,这些涉及到自我认同的问题如果没有答案,这样的粉丝就容易以“和偶像明星产生亲密的接触”“我能够掌控他的一切”为人生意义和诉求,出现心灵空虚的结果。
如果青少年粉丝出现不理智追星行为,家长、学校和社会可以通过哪些方式来引导和帮助?
徐凯文强调,首先要明确一点,追星这件事不是“洪水猛兽”,家长、学校和社会不必把这件事看得太严重,根据我们的初步研究以及和中学生的访谈,大多数孩子还是能保持自己基本理性和独立思考的。
在教育引导方面,“立德树人”始终是核心内容。我们要给孩子们正确的范式,告诉孩子“德”的标准是什么?“美好”的标准是什么?哪些人才是值得尊敬的、可以成为的人?比如造福全人类的科学家、为国拼搏争光的奥运选手、奋战在抗疫一线的医护人员,保家卫国、抗震救灾的军人,以及亿万在自己岗位上贡献社会的平凡人……都可以成为青少年学习的榜样,全社会应加强对这些人物的宣传,使之成为年轻一代认同的对象。
徐凯文特别提到,近年来社会环境已经发生了较大变化,年轻一代群体的价值观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和特点。在这个前提下,家长、学校教育不宜生硬地灌输大道理,否则只会出现“刻舟求剑”的效果。应该“身体力行地让孩子感受到我们倡导的价值观,感受到真正值得崇敬的人的魅力。”
引领价值观,就是要引导青少年去做一些符合社会共同积极价值观和人类良知的事情。“比如说最简单的就是利他心、有责任心、懂得感恩、有恻隐之心、孝敬父母,有羞耻心等,按照中国文化,这都是与生俱来,不虑而知,不学而能符合人基本良知的行为。如果做这样一些事情,孩子们就会从中不断地发现、强化和认同,形成积极的、符合自己天性的价值观,而不只是去追外在的东西,比如外貌、金钱、权力等等。”
另外,徐凯文觉得,很多孩子迷恋追星,也可能是为了缓解和释放学业压力,因此家长、学校可以让他们的学习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多元化。“孩子们有机会去接触更多美好东西的时候,相对肤浅的文化现象也会得到改善”。
而打造明星的资本、娱乐公司、互联网平台等,不能一味贪图利益,而应承担起社会责任和教育责任。真正有生命力的企业必然是有正确价值观的企业,是积极承担社会责任的企业。“资本如果一味提供一些肤浅的东西,娱乐大众,从中牟利,让人失去理性的思考,造成对人生价值和意义的困惑,这样的企业价值观就出了问题,也势必造成企业发展的恶果。资本不能够什么都以牟利为目的,不择手段,把对青少年的教育也牺牲掉。”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沈杰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