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民族地区的交通、医疗条件得到极大改善,但是人们的健康观念仍需要转变,我们此行一是引导村民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二是宣传安全、合理用药的理念。”贵州医科大学教师徐冉说。
从7月19日起,徐冉带领贵州医科大学药学院民族团结实践服务队前往贵州贵安新区麻朗村和狗场村两个民族村寨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为当地的布依族和仡佬族村民宣讲医疗卫生知识,并送去家庭常备药。
团队在入户宣讲的过程中发现,有些老人生病不及时就医,甚至“乱投医”;还有一些人不按医嘱服药,存在随意增减药量、停药和混吃等现象。对此,团队里的医疗健康科普员向村民千叮万嘱:“有病一定要及时去正规医院,千万不能乱用药。”
团队还根据不同的需求给每家每户都配备了常用药,并为不识字的老人详细说明了药的用法、用量。需求最“火爆”的常用药是一款外用膏药。徐冉告诉记者,当地老年人居多,或多或少存在关节痛问题,所以这种药物特别受欢迎。
团队成员喻甜第一次参加“三下乡”社会实践,除了宣讲医疗知识,还和队员参与了少数民族传统药物的发掘和保护工作。“天南星大多外用,内服须用白矾水浸泡,再加生姜煮后切片晒干用,可以祛风止痉、燥湿化痰、消肿散结……”队员们跟随当地药农进山采药的过程中,发现了“新世界”。
“当时我发现了一株特别大的天南星,正在好奇呢,突然一个蜜蜂在我的眉尾蜇了一下。”这个意外让喻甜记忆犹新,她说,“当时伤口很快红肿,整个人又痛又慌。”
好在一位药农迅速给出了“救命药方”——青蒿,队员们就地取材,将采来的青蒿用石子研磨成绿色汁水,涂在喻甜的伤口四周,痛痒症状便很快缓解了。据药农介绍,青蒿具有清热解毒、截疟等功效。
“当时还有点不相信,用了之后效果确实蛮好的。”喻甜对少数民族传统药物也有了新的认识。徐冉也感慨说:“同学们很受触动,因为这是真正的‘现学现用’。”他希望药学专业的学生能够去挖掘、保护民族地区的传统药物及其用法,承担起药学人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