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推荐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2021年08月16日 星期一
中青在线

奥运微传播中的中国力量与青春活力

宋晖(北京第二外国学院文化与传播学院 教授) 高宁(浙江大学国际教育学院 讲师)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21年08月16日   02 版)

    中国健儿在赛场上以优异的成绩向世界宣示了中国力量,展现了青春活力。引人注目的是据微博平台数据显示,8月8日本届奥运会结束后,运动员账号粉丝总量达到了1.2亿。这场微传播盛宴集中展现了一个朝气蓬勃,活力四射的中国。

    本届东京奥运会,在丰富多彩的奥运素材中,我国各类微传播平台提前介入,从不同视角整理、搜集和建立了海量的素材库,做到了以运动员和比赛为核心,触角式的深入报道。射击运动员杨倩夺得首金后,其背后的成长历程,甚至“一颦一笑”,以及相关标签“清华大学”“学霸”等被微博用户提到377万次。可以说,围绕运动员本身及其衍生素材的文章不计其数,其素材效应突显,让世人看到运动员从来都不是单兵作战,她背后是“中国力量”为其持续赋能,任何个人的成功都有其艰苦的训练和超乎常人想象的付出,但我们也更要把这种成功置于时代的洪流中,让大家意识到,这种历史的选择不是无本之木,是有深厚根基的。

    在乒乓球混双决赛中,日本选手水谷隼和伊藤美诚战胜中国选手许昕和刘诗雯获得金牌,微博平台邀请乒乓球名将邓亚萍作出专业点评,从专业角度解读比赛,后来这篇名为《东京奥运会乒乓球混双决赛比赛复盘》的文章阅读量破千万。微博设置的奥运超话同步上线,网友围绕着相对集中的主题,可以进行多元化的讨论与交流。

    笔者认为,策划模式成功与否,不仅取决于流量多少,更重要的是是否正确地引导了流量的走向。体操运动员芦玉菲第一次失误从高低杠上掉下来时,其话题立刻冲到了各类热搜榜的第一,各种声音也是杂然而生,但我们看到更多的流量导向了宽慰和包容,众多网友隔屏安慰她:“她掉下来的时候我心都碎了。”“一定要健康平安地回来啊!”在掉杠之后,她的第一反应是迅速站起来,红着眼圈看着教练:“我可以再翻吗?”是的,失误不可怕,运动员本身不放弃比赛,勇于拼搏的精神使其成为人们心目中的英雄。这种勇于尝试,敢于担当的精神,也正是中国当代青年本身具有的难能可贵的优秀品质。

    从事任何一项工作和事业,都有一个价值取向问题,我们对于东京奥运会的微传播实现了正确的价值引领,打破了狭隘的唯金牌论,建立勇于挑战,超越自我的体育理念,向世界展现了一个成熟自信的中国社会。体操运动员肖若腾在比赛中惜败给日本运动员桥本大辉,他在表达遗憾的同时,大度地说“这都不是事儿”,这在微博中迅速引发回应,网友的互动量瞬间破百万,网友表示“你就是我们的金牌”。中国短跑名将苏炳添虽然没有获得一枚奖牌,然而其百米预赛中跑出佳绩,在接力比赛中“弯道超车”,他所展现出的精神面貌赢得了全世界的尊重,英国广播公司刊文称“金牌榜排名不再是中国网民唯一的关注点”,感叹苏炳添“即便没得到奖牌,中国观众也不吝啬掌声”。

    这种理念使我们收获到的传播效果是各国运动员愿意与我们保持友善并乐于与我们交往。世界大赛场,体坛小赛场,我们看到赛场上孙颖莎拼杀伊藤美诚,又看到场下两人其乐融融的交往。我们看到丹麦羽毛球运动员安赛龙在微博上用熟练的中文说着绕口令,蹭了中国百万粉丝。我们看到叙利亚12岁乒乓球女运动员亨德·扎扎是中国运动员马龙、丁宁的粉丝……中国青年用自己的行动诠释着奥林匹克精神。

    我们的奥运微传播,无论是在素材选取,选题策划还是价值体现上都向世界展示了一个真实立体和充满活力的中国,通过体育运动传播,为我们提高国际传播能力迈出了重要的一步。但如何“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可以说任重而道远,仍需我们砥砺前行不停探索。

宋晖(北京第二外国学院文化与传播学院 教授) 高宁(浙江大学国际教育学院 讲师)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1年08月16日 02 版

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的文明视野
重温《习近平与大学生朋友们》
中国运动员和围观年轻人为何都这么给力
奥运微传播中的中国力量与青春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