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安徽省舒城县经开区的青墩村一度曾是后进村。作为该县曾经的80个建档立卡贫困村之一,过去这里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条件落后,村民纷纷外出寻找机会,乡村“空心化”,尤其很多年轻人一旦跳出“农门”,再也不想回来。
近年来,青墩村以党建为引领,持之以恒抓扶贫,实现了村出列、贫困户全部脱贫。随着村里产业的发展、人居环境的改善,不少年轻人开始回流,甚至有些住在县城的“村二代”也时常回来参与村里的事务。青墩村认真落实党建带团建的要求,为更多青年人才提供墩苗发展的机会,着力打造产业创新和社区治理的专业队伍,为乡村振兴播下青春火种。
1983年出生的李章程是全国政协机关派驻青墩村第一书记、扶贫工作队队长,今年8月底,任期将满。作为驻村第一书记,脱贫攻坚显然是他的主责主业,这个担子已经够重了,为何还要花大力气抓青年工作?
“发展特色产业、壮大集体经济固然非常重要,但是产业发展、产业兴旺,都离不开人才支撑。如果搞了很多产业,没有人才能够经营,缺乏主动开拓的意识,难以行稳致远。”在他看来,“加强团组织建设,打造青年人才队伍必须提上日程,否则农村本土人才缺乏的问题不能有效解决”。
李章程驻村以来,村里决定建设果蔬大棚,实施产业扶贫,为村集体经济注入“造血”功能。在碧桂园集团驻青墩村扶贫工作队队长黎超新的协调下,集团投资300多万元建起了规模36亩的大棚基地。经过考察,返乡创业青年张广运凭借多年大棚种植经验,从众多竞争者中脱颖而出,成为基地的经营主体,并作为乡村青年创业带头人培养。
尽管种地是老把式,但是张广运搞销售还很“传统”,产品主要是向周边饭店直供,或者就在马路边摆个小摊零售。李章程鼓励张广运开起了网店,又指导他“玩”起了线上直播,结果一次就卖出了6万元的草莓,还引来不少网友现场采摘。
今年4月,中山大学联合碧桂园集团在广东举办舒城县基层干部党史学习及乡村振兴提升班,张广运第一次坐进了大学教室里,接受了系统培训。“正是这次学习让我看到了问题,也坚定了信心,未来5年,计划把种植规模扩大到100亩以上。”他说。
不要小看这座大棚,它不仅是青墩村产业的一面旗帜,也成为年轻人交流的平台,如今有30户村民在此就业,他们实现脱贫增收的同时,也加强了交流。直到今天,很多村民提到在大棚里开展的一次志愿者活动时,仍是感动不已。
去年8月,大棚刚建成时杂草丛生,为及时种下草莓,必须立即除草。但是大棚入口较小,机械难以进入,村里决定在气温较低的8月12日这天,组织生产突击队徒手拔草。
“上午在微信群里发了通知后,我心里没有底,这些年轻人愿意来吗?”让村团支部书记桂霞意外的是,“到了下午,来了70多人,居然有几个青年志愿者是从周边城市开车回来的,大家两个小时就把活儿干完了!”
作为扶贫专干的桂霞坦言,也正是这次志愿者活动让她意识到自己另外一个身份——村团支部书记开始回归,也逐步体会到团组织在青年中应有的一呼百应的感觉。“过去是‘请不来’,现在是‘一呼即来’‘不请自来’,不论是村里办晚会,还是县里组织义务送考,大家踊跃参加。关键是团组织要提供平台,做好动员引导。”她说。
去年疫情期间,青墩村设立7个卡点,春节人手不足,桂霞第一时间在村里的大喇叭中播出了倡议书,发动年轻人报名参加执勤,而她本人也一直奋战在一线。90后李傲国是一名贫困户,他对桂霞说:“党和政府这些年花了很大心血帮助我们脱贫,现在村里有需要,不能袖手旁观。”李傲国天天坚持执勤,每次都提前一个小时到卡点交班,后来又主动要求将执勤时间换到夜间。去年防汛期间,他又作为民兵参加了抗洪抢险工作。今年,河南遭遇暴雨袭击,青墩村组织募捐1.9万元,李傲国将善款转交河南当地的慈善总会,同时又作为志愿者将舒城当地的捐赠物资连夜送往郑州。
2020年,李傲国被授予六安市“青年五四奖章”,现在也进入了村后备干部行列,成为全村的榜样。“相对于人才的匮乏,农村亟待确立的是发现人才、培养人才的意识。人才是从实践中逐步成长起来的,也是在集体中逐步崭露头角的。”李章程感慨道。在桂霞看来,“不仅要通过活动把青年凝聚起来,还要组织学习进行思想引领,让他们的精神生活充实起来”。
今天的青墩村开始散发出清新的青春气息:村口的篮球场上打球的人多了,图书室借书的人多了;自打村里开了大美青墩公众号以来,原创文章已有150多篇,很多都是出自乡村青年之手,他们开始用文字思考人生,构想未来发展之路;定期举办的青墩学堂邀请老师前来授课,白天奔波的年轻人晚上聚在一起,分享思想的盛宴。
值得一提的是,在这些活动中,作为驻村第一书记的李章程既是“指导员”,又是“运动员”,带着村里的年轻人一起学习,共同进步。
2020年,青墩村团支部被授予舒城县五四红旗团组织称号。短短两年时间,青墩村发展了3名党员,2名预备党员,入党积极分子8人,取得了历史性的突破。这组数字也印证着“党建带团建,团建促党建”的格局在青墩村业已形成。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王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