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西藏昌都地区八宿县业拉山72拐,照片里是2004年的此地。这里是川藏线上拐弯最多的路段,之字形公路犹如飘带,弯来绕去,直通谷底。照片中还都是土路,如今道路加宽铺装了柏油路。路况的改善,将藏区与内地联系得更加紧密,沿途百姓的生活也发生改变。从前依靠放牧、打工为生的很多藏民,现在开起了旅馆,人均收入增加。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李建泉/摄
——————————
“全党全国全社会都要大力弘扬脱贫攻坚精神,团结一心,英勇奋斗,坚决战胜前进道路上的一切困难和风险,不断夺取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更大的胜利!”
——2021年2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的讲话
——————————
按照2010年贫困标准,2012年年末时,全国建档立卡农村贫困人口为9899万人,国家级贫困县为832个,建档立卡贫困村为12.8万个。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努力奋斗,我国历史性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这些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贫困村全部出列。这创造了人类减贫史上的奇迹。2021年2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伟大事业孕育伟大精神,伟大精神引领伟大事业。脱贫攻坚伟大斗争,锻造形成了‘上下同心、尽锐出战、精准务实、开拓创新、攻坚克难、不负人民’的脱贫攻坚精神。脱贫攻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性质宗旨、中国人民意志品质、中华民族精神的生动写照,是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的集中体现,是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的充分彰显,赓续传承了伟大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
脱贫攻坚精神是党领导全国人民在消除绝对贫困的历程中形成的。建党百年以来,党始终将为人民谋幸福作为宗旨并不懈努力。脱贫攻坚精神是党的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全国人民意志品质和中华民族精神的写照,彰显了党的本质属性、核心价值和先进文化。
脱贫攻坚精神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和丰富具体的内涵。第一,习近平总书记亲自部署,从政府、企业、社会团体到个人,各级党政军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农村基层组织和广大党员、干群,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员,志愿者、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人民团体和社会各界共同参与到脱贫攻坚伟大事业中。这就是“上下同心”。第二,2015年7月,驻村工作队对贫困村全覆盖,2020年在新冠肺炎疫情仍肆虐时,驻村干部迅速返岗。累计25.5万个驻村工作队,300多万名第一书记和驻村干部,近200万名乡镇干部和数百万村组干部参与到脱贫攻坚工作中。在这些干部中,涌现出了黄文秀、毛相林等脱贫攻坚楷模。这就是“尽锐出战”。第三,脱贫攻坚从实际出发,对症下药,因地制宜,多管齐下,扶贫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精准、脱贫成效精准。且脱贫攻坚结果完全经得起检验。这就是“精准务实”。第四,脱贫攻坚工作在实践中采取了新的扶贫工作机制、帮扶形式。如发展生产脱贫一批,易地搬迁脱贫一批,生态补偿脱贫一批,发展教育脱贫一批,社会保障兜底一批。另外,还有东西协作、对口支援、社会帮扶等制度。这就是“开拓创新”。第五,当脱贫攻坚进入冲刺阶段时,未摘帽贫困县和未出列的贫困村,是脱贫攻坚行动中难啃的硬骨头,也是贫中之贫,困中之困,但广大干部群众没有退缩。这就是“攻坚克难”。第六,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让一个人掉队,不让一个区域落下,不让一个民族滞后。这就是“不负人民”。
脱贫攻坚战的胜利,取得了物质和精神双丰收。在精神层面,广大党员干部在带领人民群众脱贫致富的火热实践中得到了历练,经受住了考验,磨炼了党性,勇于担当。另外,广大脱贫群众也受到了激发,形成了奋发向上的精气神,通过自力更生来创造美好生活的精神在脱贫地区蔚然成风。在脱贫攻坚中所创造的成功做法和经验,为增进人类福祉贡献了中国智慧,为发展中国家有效治理贫困问题提供了借鉴。
脱贫攻坚精神不会因为脱贫攻坚战的全面胜利而失去光辉和作用。因为,精神是永存的!脱贫攻坚精神是党和国家、各族人民在多年来的脱贫攻坚伟大事业中形成的、为参与脱贫攻坚的集体和个人所认同的一种崇高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和精神气质。脱贫攻坚精神,意味着把人民和民族的利益高于一切,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甚至牺牲生命,顾全大局,紧密团结。而且,它会继续发酵并孕育和形成更多的一贯的精神。首先,脱贫攻坚精神会镌刻在全国人民的记忆中,鼓舞着全国人民继续攻坚克难。其次,在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完成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后,党带领全国人民继续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前进,即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脱贫攻坚精神仍会继续发扬光大。
2021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次会议时强调,“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共同富裕的一个现实是,刚刚摆脱贫困的群体,有相当数量刚刚超过绝对贫困标准,还存在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等,面临因病、因灾返贫的可能。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经济持续发展,居民收入分配格局得到明显改善,但是,城乡、地区和不同群体之间还存在着一定的收入差距。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2020年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值为2.56,收入最高省份与最低省份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为3.55,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基尼系数为0.468。这些指标也体现出了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表明实现共同富裕是长期而又复杂的重大工程,甚至可能比脱贫攻坚战还要付出更艰巨和艰苦的努力。因此,我们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在向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迈进的过程中,继续弘扬脱贫攻坚精神等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取得一个又一个伟大胜利。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副编审)
何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