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推荐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2021年10月15日 星期五
中青在线

摆脱功利内卷 缓解“青椒”焦虑

李宁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21年10月15日   02 版)

    两年前,历经求职季的多轮激烈厮杀,我终于侥幸落脚于京城高校任职。每当与“青椒”朋友们聚会,谈论最多的,便是各异的评价机制与共有的生存焦虑。

    青年教师处于科研与教学的黄金时期,是高校发展的生力军。但当一群大龄青年熬过多年寒窗后,看似找到了一份外界想象中的自由体面的职业,实际上仍处于事业与家庭的起步期,面临愈加严苛的评价与考核体系。此外,许多高校还要求“青椒”承担各类行政事务、学生工作等。科研压力大、职称晋升难、生活成本高,成为悬于“青椒”群体之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不少人都有这样的感触:一些高校教师的评价体系,对于“青椒”群体而言,束缚颇多。

    首先是功利化倾向。在学术量化考核的大环境下,论文与课题是硬通货,数量和等级是硬道理。为完成指标,“青椒”要在核心期刊和以成名学者为主导的学术界苦寻生机,发表本身变成了研究的目的。为此,许多“青椒”更乐于选择一些时下应景或更易见刊的研究选题,而非根据自身志趣去潜心治学。近年来,不少高校大力探索“非升即走”体制、师资博士后制度等,但是实施中的偏差,让“青椒”备感压力,甚至有压榨之感。与此同时,许多“青椒”还要应对报销、开会等繁琐事务,只能利用各种碎片化时间开展科研工作,看上去时间自由,实际上过度劳动。

    其次是割裂化现象。高校教师评价的目的在于促进教师成长,并最终推进教书育人工作的开展。相较其他年龄段教师,“青椒”群体更易与学生建立教学相长的良性互动关系。我在教学中也切身意识到,年轻学生的思想活力会对我的学术研究带来诸多启发。但在科研重压之下,“青椒”无心教学、怠慢教学的现象并不少见。由于备课、答疑、指导等环节无法加以刚性保护与量化考评,也进一步销蚀着“青椒”的教学积极性。种种因素叠加,最终导致科研与教学失衡、评价方法与评价目的割裂的现象普遍。

    那么,该如何应对上述问题呢?平心而论,高校教师评价体系建设理应量体裁衣,进一步适应“青椒”群体的特殊性,关注这一群体面临的种种困境。其中,建立一个以质量和成长而非数量和竞争为核心的青年教师评价体系,可谓迫在眉睫。

    而在具体评价机制上,分类评价和质量导向尤为重要。一方面,对于“青椒”的评价应坚持分类评价,按照学校定位、学科特性、教师类别等建立多元化评价体系。例如,我所在学院所属学科为艺术学,教师队伍中既有偏重理论研究者,也有擅长教学实践者,更有潜心艺术创作者。面对这种局面,就需要根据学科建设与学院发展制定差异化、精细化的考核评价机制,避免“一刀切”现象。特别需要注意的是,随着高校与院系自主权的进一步扩大,要警惕分类评价过程中出现的降低标准、虚化标准等现象,避免沦为没有标准的改革。

    另一方面,对于“青椒”的评价需要坚持质量导向。在学术评价中,可以进一步推行代表性成果评价与同行评议制度,从数量主导型机制向质量主导型机制转换。其中,同行评议等机制的引入,要充分考虑水土不服问题,警惕“中国式人情”在学术领域的蔓延。如果特权当道,无章可循,“青椒”是更易遭受利益损害的群体。尤其是学术质量评价主观性较大的人文学科,更应该将量化考核与同行评议相结合。

    总而言之,高校教师评价体系建设关乎高等教育的质量,关乎高校发展的未来。如何给予“青椒”这一群体足够的理解与宽容,为其创造一个可以充分成长的环境,我们要做的仍有很多。

李宁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1年10月15日 02 版

打破束缚 让青年人才挑大梁
因才施策 给“英雄”用武之地
摆脱功利内卷 缓解“青椒”焦虑
赋予科学家更大科研经费支配权
改革评价体系 激发人才创新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