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推荐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2021年10月15日 星期五
中青在线

赋予科学家更大科研经费支配权

马亮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21年10月15日   02 版)

    在今年召开的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强调要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大力培养使用战略科学家,打造大批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在谈及如何对科学家充分授权和强化服务保障时,总书记指出,“要赋予科学家更大技术路线决定权、更大经费支配权、更大资源调度权,同时要建立健全责任制和军令状制度,确保科研项目取得成效。要深化科研经费管理改革,优化整合人才计划,让人才静心做学问、搞研究,多出成果、出好成果。”

    由此可见,如何赋予科学家更大的权限和自主性,让科学家专心做研究、安心搞创新,成为未来科技人才工作的重要课题。

    科研工作怎么开展,科研经费如何使用,创新资源何以调度,科学家作为科技创新的主体应该是最有发言权的。科学家当家作主,按照科学研究和科技创新的规律来统筹安排各项工作,才能真正释放科研的活力和潜力,使科技创新成果层出不穷。

    但是在一些科研单位,本应具有发言权和话语权的科研人员,不得不为了调整经费用途而“求爹爹告奶奶”,为了完成成果评价而奔波于各种各样的评审会。由此造成的行政负担,使科研人员承受了不该承受和难以承受之重,使他们不得不将宝贵的时间精力花在贴发票、写报告、填表格、参加会议等方面。更有甚者,一些科研人员铤而走险,为了完成科研任务而拆东墙补西墙,由此导致的违法违规和人才流失问题令人痛惜。

    应该肯定的是,国家在科研经费的投入方面逐年加大力度,很多高等院校和科研单位的科研经费非常充裕。在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下,同科研经费削减明显的一些国家相比,中国科研经费的投入力度和增长速度都是举世瞩目的。但是,这些来之不易的科研经费由谁来支配,要花在哪些方面,按照何种规则来分配和使用,却还没有达到令人满意的理想状态。

    违规挪用和浪费科研经费的毕竟是少数人,不应为此而层层加码,对绝大多数科学家围追堵截。当前部分科研管理制度,是基于对科学家的不信任和提防而建立和强化起来的。这种“默认选项”的设置本身是有问题的,由此带来科研管理制度的叠床架屋,都在不断强化对科研人员的猜疑和规训。唯有从制度建设上强化对科学家的信任与尊重,改变各项科研管理制度的“人性假设”,才能真正重塑科研管理文化,还科学家以尊严和荣光。

    科研项目充满各种不确定性,失败是常有的事情。特别是基础研究,往往是在不断的探索和失败中进行的。科研竞争日趋激烈,很难说可以按照一个既定的技术路线按部就班地进行,常常需要根据最新发展需要,灵活地进行调整乃至重构。这就意味着要赋予科学家更大的自主性,使他们能够根据实际研究需要调整技术路线,避免过时陈旧的规定带来的无所适从。为此,可以考虑引入科研承诺制,由用人单位、资助单位和科学家共同明确需要达到的科研成果,而由科学家自主决定如何开展和组织研究工作。

    对于一个课题应该在各个项目类别上如何列支经费的问题,各类资助单位要求不一,使科研人员常常需要东拼西凑,才能解决经费不足问题。如果能够明确科研项目应该达到的预期成果要求,采取科研经费包干制,放手让科研人员自主决定如何分配、调整和使用经费,将会把他们从繁重的行政负担中解放出来,极大地调动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在预定的研究任务面前,在给定的经费范围内,在财务合规的情况下,只有科学家最清楚应该如何花费,也理应交由他们来自主决定经费的使用。

    当然,在赋予科学家更大自主权的同时,也要加强问责和监督,避免科研资金挪用浪费等问题发生。特别是要确立结果导向和程序合规的基本准则,通过揭榜挂帅等机制激发科学家的科研积极性,明确科学家在开展研究和使用经费方面需要履行的职责。这些方面的制度改革,将有利于创造一个更加包容和尊重科学家的科研环境,使他们的科研活动既充满活力又合规达标,推动涌现出更多更好的科研成果。

    (作者为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公共管理学院教授)

马亮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1年10月15日 02 版

打破束缚 让青年人才挑大梁
因才施策 给“英雄”用武之地
摆脱功利内卷 缓解“青椒”焦虑
赋予科学家更大科研经费支配权
改革评价体系 激发人才创新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