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推荐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2021年10月15日 星期五
中青在线

改革评价体系 激发人才创新动能

孙彦玲 孙锐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21年10月15日   02 版)

    视觉中国供图

    人才评价是人才发展的指挥棒,评价工作直接影响人才队伍建设的整体水平和国际竞争力。在9月27日至28日召开的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上,继今年5月的两院院士大会后,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要完善人才评价体系,加快建立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形成并实施有利于科技人才潜心研究和创新的评价体系。

    在国家战略进阶背景下,传统的人才评价方式、评价体系已经难以适应新时代国家的战略发展需求,亟需建立一套匹配夺标型国家战略安排、体现国际竞争力的人才评价体系。

    坚持实效导向,以职业分类为基础把握人才评价要素内涵

    据统计数据,我国科技人才数量已经超过1亿人,专业技术人才超过8000万人,技能人才超过2亿人,各类人才群体规模庞大,因而笼统谈人才评价缺少针对性、指导性和操作性。科学分类是人才评价的重要基础和前提,不同职业群体的成长规律、能力要求不同,需分类确定人才评价内容、评价主体、评价方式等。对人才创新价值、能力、贡献的具体评价要坚持实效导向,立足工作实践,以解决真需求、真问题、真挑战为出发点,明确人才评价的具体指标,引导人才踏实做好本职工作,实现人才评价与人才使用的统一。

    对于基础研究人才而言,只有第一,没有第二,对其评价要注重创新成果的质量,降低对数量的追求,鼓励其勇于追求“从0到1”的创新突破;由于基础研究周期漫长、研究过程难以评估观测、研究成果难以预期且无法直接产生经济收益,更适合采用小同行评议方式。对工程师的评价,要注重其问题分析能力、动手能力,能否掌握核心知识、解决技术难题,由于其工作的标准化程度较高,成果可直接对经济社会产生影响,可以采取社会化、市场化评价方式对其评价。

    坚持战略导向,以分层评价为原则确立人才评价要素标准

    创新价值有高低,能力有显隐,贡献有大小,人才层次不同,各评价要素的标准水平不同。当前对战略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和青年科技人才的评价标准界定,要站在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的时代背景考虑,强调国际可比性、国际竞争性。

    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要以更昂扬的姿态直面国际竞争、展现大国形象,大国担当,在此背景下,中国的战略科学家要以科学视野和战略眼光谋划长远,致力于构建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代表中国在国际科学平台发声,共同推动人类科学发展和技术进步。

    科技领军人才不仅要探赜索隐、钩深致远,而且要为培养更多杰出人才作出贡献,对其评价要具有国际视野,引入国际标准,邀请国际一流同行专家,让真正看得懂的人才评价一流人才。对青年科技人才的评价,要考查其在某一领域范围内是否有较高的能力显示度,引导其紧跟国际科技发展前沿,鼓励参与国际交流合作并崭露头角。

    坚持发展导向,以评价目的为根本确立人才评价要素构成

    人才评价目的不同,评价要素构成也不尽相同。例如对青年科技人才的评价侧重潜力能力,对战略科学家的评价侧重已做出的贡献,对卓越工程师的评价要侧重其技术创造的经济价值。脱离评价目的谈人才评价,评价效果也会大打折扣。

    根据人才评价目的不同,可以简要将其分为四类:一是人才职业能力水平评价,重点关注个体的专业化水平,判断是否具备相应能力,达到从事该职业的特定标准,例如,社会化的职称评价、职业资格评价、职业技能等级鉴定等。二是基于择优培养的人才评价,主要从申报者中甄选出最具潜力的优秀人员,关注人才的未来发展潜力,给予更多人力资本投入,例如,各地及政府部门出台的青年人才工程项目、海外引进人才的评价。三是奖励性或荣誉性人才评价,关注人才已经取得的工作业绩和贡献,例如,院士评价、国家荣誉奖励评选等。四是组织内基于岗位绩效的人才评价,与特定的岗位职责相挂钩,重点考察岗位履责能力、工作任务完成情况等。

    当前政府相关部门主导或参与的人才评价常与资源配置挂钩。为谋求更好的职业发展,很多人不得不投身于资源争夺中。由此,人才评价演变成为人才管理的主要手段,资源分配成为人才评价的最终目的,人才评价的涟漪效应让科研人才竞争更为激烈、科研氛围更加浮躁。只有平衡组织内外的人才评价,根据评价目的科学设置各评价要素的占比,才能回归人才评价的“初心”。

    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为做好新时代人才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开启了新一轮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大幕,也必将推动人才评价机制改革迈向“深水区”,不断攻坚克难,切实落实人才评价的创新价值、能力、贡献导向,为实现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构筑坚实的人才根基。

    (作者系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人才理论与技术研究室副研究员、研究员)

孙彦玲 孙锐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1年10月15日 02 版

打破束缚 让青年人才挑大梁
因才施策 给“英雄”用武之地
摆脱功利内卷 缓解“青椒”焦虑
赋予科学家更大科研经费支配权
改革评价体系 激发人才创新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