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理解当前的问题需要科学理性的精神、实事求是的态度。”在10月17日举办的第十三届文化中国讲坛上,著名经济学家、中国人民大学原副校长吴晓求说。
新的历史时期,中国的经济发展目标是到2035年实现人均GDP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这是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对中国未来蓝图进行的科学规划。吴晓求指出,从小康社会到中等发达国家,是一个新的跳跃,是巨大的社会进步,需要明确路径、政策和制度,需要有一系列制度的创新。要防止出现“中等收入陷阱”。他进一步指出,中等收入陷阱发生在世界上不少国家,其出现有三个深刻原因:制度陷阱、技术陷阱和金融陷阱。
回顾历史,吴晓求将我国实现小康社会的成功经验归结为“改革开放”。他说,在计划经济时期,政府在资源配置上统包统揽,几乎没有给市场留下任何空间,阻碍了经济的发展和财富的创造。改革开放明确了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建立了现代市场经济体制。市场经济体制焕发了人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让每个人都充满理想,财富也被源源不断地创造出来。中国的改革在不断优化政府和市场在资源配置方面的作用边界,让市场成为资源配置的决定性力量,政府通过五年规划等顶层设计,告诉社会未来的发展目标,构建实现目标的制度、机制和政策,在规划的范围内设置合理的预期,这样的经济发展模式对推动中国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吴晓求认为,中国在改革开放进程中进行了理论创造,极大丰富了现代经济理论体系的内涵,为现代经济学的发展贡献了中国元素。他指出,要实现在2035年把中国建设成中等发达国家的目标,就必须在未来15年乃至更长的时间内,坚持改革开放的道路,进一步完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尊重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律,充分发挥各生产要素的作用,让市场成为资源配置的决定性力量,把发展经济放在重要位置,不能让制度陷阱、技术陷阱、金融陷阱影响目标的实现。
综合国际大变局与我国新发展阶段目标,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双循环”的新战略。吴晓求表示,双循环发展战略是党中央根据国内外形势变化作出的科学判断。他说:“中国经济是大国经济,中国需要让老百姓享受改革开放和发展的成果,需要让消费市场、投资需求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主动力。中国已经成为内生性增长的国家,所以必须花大力气去改革,去培育内部市场。”
吴晓求认为,要实现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有两点非常重要:一是必须大幅提高中低收入阶层收入。“因为中低收入阶层的边际消费率很高,每个月收入增加1000元,消费就会明显增加。而对于富豪来说,即使收入增加1亿元,消费可能也不会发生变化。”
他同时指出,提高收入不等于强行分配,提高中低收入阶层的收入是以经济持续增长、社会提高就业率为前提的,“这就需要让经济保持活力,需要对所有的经济主体一视同仁,这样,就业才能稳定提高,中低收入阶层的收入水平才会提高,内循环为主体才有现实的基础。”
在吴晓求看来,双循环是一个更高层次的市场化改革。他强调,双循环不是重回到计划经济的老路,也不是搞自然经济模式,更不是脱离国际市场。因此,在推动双循环发展的同时,还要扩大开放。“开放是一种标杆,一种激励,一种增长的空间。”吴晓求说,“只有让中国融入国际社会,让中国经济融入国际经济体系,中国才会有更高质量的发展。”他指出,近20年来,中国经济的发展速度之快,中国经济的竞争能力之强,都得益于改革和开放。“中国人的自信就是开放带来的自信,开放让我们意识到,只要规则平等,我们无惧任何竞争。”
当前,国际局势发生重大变化,中美关系复杂,新冠肺炎疫情肆虐全球,新的变局也给我们带来了深刻的思考。吴晓求认为,我们需要保持底线思维,对于粮食、芯片技术等相对落后领域要予以高度关注,“要考虑到在最恶劣的时候,能不能正常运行。但是关注这些领域不是要采用计划经济的手段。解决潜在风险的出路就是改革,必须发挥市场的力量,同时国家给予政策引导和支持。”
近日,《求是》杂志刊发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文章《扎实推动共同富裕》。文章强调,“我们说的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不是少数人的富裕,也不是整齐划一的平均主义。”
吴晓求解读说:“共同富裕不是均贫富。共同富裕的价值基础是共同奋斗,共同富裕的经济基础是社会不断富裕。分配的前提是有源源不断的财富创造,为此,我们需要一个有效的财富创造体系,并且保护这种财富创造体系。有了这种有效率的财富创造体系,我们才可以更好地在更高层面实现共同富裕。”
吴晓求表示,共同富裕是改革开放的根本目标,也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特征,但它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必须首先解决如何不断创造财富的问题。
他说:“我们过去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的道路,今天一定要创造一种让全社会都有积极性、创造性、有梦想的机制,这样,我们才能够有更大的马力,把中国建设成为中等发达国家。我相信只要我们继续坚持改革开放,深化市场经济体制,尊重人才,解放思想,就一定能够在2035年实现把中国建设成为中等发达国家的目标。”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夏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