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身边的老师和朋友时常夸赞我的音色,我也一直喜欢模仿电视中的各种角色形象,对播音、主持、朗诵、配音特别有兴趣。中考后的暑假,我萌生了参加艺考的想法。想来这大概就是我职业认同探索的开始吧。
我来到家乡非常有名的一家艺考机构咨询,但老师说:依据测试,她认为我的综合条件并不适合艺考。建议我在高中阶段潜心学习文化课,争取考上传媒大学,然后辅修播音主持专业……老师的建议让我感到特别失落。那段时间对自己有很多否定和怀疑,我想那可能就是我第一次感受到“认同危机”吧!
我暂时放弃了在机构学习专业课的想法,并查找取得优秀成绩的艺考生的经验分享,希望通过其他方式向他们靠近。现在的我意识到:那段时间的我产生了认同心理。实际上,任何人的经历都是不可复制的。如乔布斯所言:你们的时间是有限的,不要将它们浪费在重复其他人的生活上。
高二上学期,学校的“朗诵与主持”兴趣班让我再次感受到自己对播音主持的强烈兴趣。我发觉自己不仅被声音艺术的魅力吸引,还渴望通过媒体去传递这个时代的力量与温情。我们一起练声、播读新闻并沉醉其中,这一次,我成功地进入机构学习播音主持。在这里,我遇到了很多有相似理想的同学,这让我前所未有地体会到归属感及“心流”时刻。我形容这段时光为“与播音主持谈了一场恋爱”。
但在三个月后,父母明确对我说,不再支持我参加艺考的想法。而这时的我也正在经历着“认同混乱”:我逐渐对艺考标准和行业现状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同时也开始意识到,这个职业或许真的不适合我。我挣扎于理解和反抗之中,最终还是说服了自己,放弃艺考。
作出这个决定是痛苦的,内心非常不愿放弃自己的热爱。在高三阶段,紧张、焦虑和自我怀疑也对当时心理复原力较差、和父母缺乏沟通的我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最终我没有考上中国传媒大学和其他梦校的传媒专业。
在经历了高中阶段的挣扎后,拥有一定自我教育能力的我,更加了解自己的优点、缺点和潜能。对于无法达到的目标,我尝试着不强求自己,而是选择用更加实际的方式去实现。在填报志愿时,我和父母、老师积极沟通,报考了我们一致认为前途相对不错的中外合办类学校,和一个我有兴趣接触的专业。
在大学中,我参加了广播社和话剧社,也开始了解并接纳自己的现状与特点,从实际出发,努力做到“喜欢自己所学的专业”。我也期望着,通过在大学锻炼英语口语、学习经济学专业知识后,有机会在之后的工作和学习中参与英文经济类的新闻节目制作,用另一种方式实现自己的梦想。
此外幸运的是,大一期间我又发觉了自己对心理学有兴趣。我也在探索着是否有可能通过自己的努力,在硕士阶段去接触和心理学经济学都相关的“行为经济学”,将专业和兴趣融合在一起。
虽然每个人确立目标,确立职业认同所花费的时间各不相同,但我认为,处在青春期末期的青年还有时间去试错、承担机会成本、减少沉没成本、建立职业认同。正如日本作家小野所说:“你若不抽出时间来创造自己想要的生活,你最终将不得不花费大量的时间来应付自己不想要的生活,你真的想这样过一生吗?”
宁波诺丁汉大学2020级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 解佳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