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3日,一场大雪将喀喇昆仑山装扮得银装素裹。傍晚,笔者跟随新疆和田军分区神仙湾边防连巡逻队员回到营区,窗台边绿萝的枝叶已攀爬有半米长,将营房点缀得绿意盎然。连队餐厅内,上海青、菠菜、油麦菜等新鲜蔬菜在红油火锅的映衬下格外诱人。
“这些蔬菜来自‘蔬菜工厂’,百分百零添加无公害,连队官兵每周都能吃上蔬菜火锅!”神仙湾边防连炊事班长温凤雷开心地说。
跟随温凤雷,笔者来到距营区约300米处的蔬菜工厂,一座约长10米、宽2米、高3米的米黄色方舱出现在眼前。走进舱内,绿油油的蔬菜在一排排紫外灯的照射下整齐摆放在育苗架上,舱体尾部的换气扇吹拂着暖风,蔬菜显得翠绿动人。此时,神仙湾哨卡的室外温度已接近零下30摄氏度,温度计显示舱内温度为20摄氏度。不一会,笔者的额头竟然冒出了汗珠。
神仙湾边防连位于海拔5380米的喀喇昆仑山腹地,空气中含氧量仅为平原地区的40%,社会依托较差,以往连队戍守冬防,蔬菜来源以每月一次的菜车上送为主,难以持续满足官兵对新鲜蔬菜的需求。
有一年冬天大雪封山,菜车在运送途中陷进1米多厚的积雪中,为了让大伙尽快吃上冬菜,连队迅速组织机械车辆清雪,经过两天的抢修,车辆才开回营区,可当大伙打开篷布,却发现蔬菜早已被冻蔫,黑褐色的菜叶散落在地上,官兵们舍不得扔,把坏叶挑出留下菜心,一颗颗大白菜剥成了娃娃菜,就着辣酱拌饭,连队吃了整整1个月。
“如今蔬菜由方舱生产,再结合蔬菜大棚以及菜车上送的蔬菜,再不用担心菜不够吃了。”温凤雷介绍,蔬菜工厂平均日产蔬菜7-8公斤,每月大概能产出200公斤蔬菜,产量上实现了质的飞跃。
笔者摘下一片叶子放入嘴中,鲜嫩的菜叶在牙齿间“咔咔”作响,清脆爽口。操作员苏永康介绍,去年10月,在上级领导机关的关心下,“人工光型蔬菜工厂”配发神仙湾边防连,舱体采用工业化智能化模式生产蔬菜,舱内温度、通风控制、自动灌溉都可通过电脑系统进行设置,恒温系统使舱内保持适宜温度,灌溉系统可以精准控制浇灌水量。
身处满眼绿色的方舱内,笔者感受到满满的科技感。蔬菜工厂由操作间、培养间两大分部组成,操作间主要对灯光、换气、浇灌、温度等系统进行控制,培养间由总共70层育苗架组成,每层育苗架一茬可产出5公斤蔬菜。当蔬菜还是种子时,操作员将种子放在育苗培养泡沫盘里,同时按1∶400的比例配置营养补液,自动浇灌系统将营养液循环至育苗架,配合紫外灯模拟太阳光帮助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经过30-40天的栽培后,蔬菜即可端上餐桌供官兵食用。
“以前是有什么吃什么,现在是吃什么种什么。”对于连队用餐史的变革,上士王向阳有着深刻的感受。曾几何时,冬防阶段困扰官兵最大的问题莫过于伙食保障,土豆、地瓜、洋葱、白菜等“四大名菜”曾一度占据守防官兵的餐桌,每天盯着“老四样”,官兵们经常提不起食欲。
有一次,王向阳在整理仓库时无意间翻出一袋方便面,为了给大伙调剂口味,他用大锅将方便面煮熟,分给全连官兵。虽然锅里没有几根面条,但大家围坐在一起,闻着不一样的味道,每人喝口汤都觉得格外香甜。
俗话说,伙食连着战斗力。连队派出炊事员去地方学习改良土壤、育种嫁接、田间管理等技术,2008年,蔬菜大棚在雪域高原拔地而起,虽然种出来的蔬菜生长周期很长,但每天都能看到绿色成了官兵们的乐趣之一。
一到周末,蔬菜大棚就成了官兵的绿色氧吧。火红的辣椒、翠绿的青菜,将这里装扮得生机勃勃,大家在这里看书休闲,给家人打个视频电话,弹起吉他唱唱歌,一周的疲劳顿时烟消云散。大家最关注的是西红柿,受高原气候影响,大棚里的西红柿只能长到车厘子大小,但每人尝一口,官兵们都说甜。
从大棚到蔬菜工厂,温凤雷亲历了边防一线哨所硬件设施的变革升级,新鲜蔬菜从“吃不上”到“吃不完”,他深切体会到党和国家对边防一线官兵的深切关怀。连队经常会收到其他省份学生寄来的慰问信件,温凤雷将最新鲜的蔬菜脱水做成标本,封装到塑料袋里,并附上回信:“小朋友们快看,现在海拔5380米的雪域高原也有春天哦,我们在山上守防,你们在山下一定要好好学习,以后做一个对社会有贡献的人。”
“现在连队不仅新鲜蔬菜经常有,有时还能吃到大闸蟹,这在以前想都不敢想。”温凤雷说,如今“健康守防、快乐守防”正逐渐成为戍边官兵的生活时尚,“辣椒酱拌饭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了!”
中国青年报军事部投稿邮箱:junshibu@vip.126.com
郭帅 杜海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