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要了解一个人,看朋友圈不准,那很可能是精心打造的人设,但看购物车倒是能撕开面具、直抵人心。
---------------
一直没想通一件事,直播购物和当初的电视购物有什么区别。都有一个声嘶力竭的主播(主持人);用词都有着不成文的行业规范,比如前者的“宝宝们”,后者的“只要998”;传递的理念都是买到就是赚到;连效果都是相似的,观者一看上头、再看下单。
时代变了,但思维变化没有我们想象得那么剧烈,这是我在经历了逾10年“双11”、年过三十之后得出的结论。当一个新鲜事物逐渐成熟,你跟它斗智斗勇寻找技术漏洞的空间就不大了,这时候要做的,就是遵循规则,学好数学。
最懂人心的一定不是心理学家,是商人。当他们发现前些年的规则过于复杂,以至于“学渣”都躺平放弃后,这几年的规则就属于“踮一踮脚能够到”的难度,无外乎“定金”和“满减”,找张草稿纸列个竖式,基本就能搞定了。
除了钱包,别的客观因素已经影响不到我了,“双11”购物就成为一个主观事件。年龄渐长,大概购物欲也会消退,今年我甚至给自己下了个指标,买够2000元,共襄盛举就OK。对有的女孩来说,这就是一套护肤品的价格,但再好的护肤品也不如医美——好烦,人生阅历限制了我的购物清单。
不能买体积大又便宜的东西,比如纸巾。我算过,我的房租一个月6000元,约合一平方米70元,曾一度买过占地面积近半平方米的纸,每个月生生给它付35元房租,溢价严重。不能买容易过期的东西,比如护肤品,动辄上千元,没用完却过期了,损失远比当初占的便宜多。
不能买招灰的东西,如果你没有每天打扫卫生的时间和精力,在北京这样的尘世,摆件、地毯一类的半永久物就别买了。不要买“不确定是否适合自己”的东西,比如衣服裤子,毕竟它们在模特身上都挺好看的,在我身上就不一定了。更有可能的是,我穿上那件衣服,我好看了一点,衣服却丑了很多。
综上所述,留给我买的品类已经不多了,无外乎,够用一年的日化、一些吃吃喝喝、一些家居必备消耗品……现在要了解一个人,看朋友圈不准,那很可能是精心打造的人设,但看购物车倒是能撕开面具、直抵人心。花出去的钱,勾勒出一个自己都不愿承认的真实的自己。
比如,我的购物车里那一单6个胶棉拖把的替换头,如果做阅读理解就是:一、说明主人公在家是拖地的;二、反映主人公勤俭节约的生活作风;三、暗示了主人公的平民家境。
很多东西我放进了购物车,但在最终决断时,依然选择了删除。因为我发现,放进去的理由只有一个——我喜欢,而删除的理由却有很多,相比之下,“我喜欢”就显得有些孤立无援。年少时叫嚣“千金难买我愿意”,长大后一眼就能望到不远处的一地鸡毛。比如,那株高大的琴叶榕,很ins风,可是放着占地,浇水费力,死了闹心,这样一想,它也就没有那么好看了。
在千挑万选的购物车里挑挑拣拣,我仿佛已经用过了所有东西。当购物仅仅是为了一种感觉,脑内体验过了,还买它作甚。
东拼西凑下,最终我还是完成了2000元的额度。恍惚有一种愧疚感,如此几千亿元的大事,我居然只作出了这一点点微小的贡献,就如同我对这个世界的意义一样,重在参与。
极简主义对有的人来说是一种反抗消费主义的时尚,对我而言更像是人生新阶段的自然风格。购物最快乐的时刻有两个,一个是清空购物车的时候,一个是收到快递的时候,之后用完这些东西的过程,漫长到有些不耐烦。年复一年,当我想明白了这些,从购物中寻求快乐的道路就越走越窄了,“双11”,就从狂欢节回归到打折季。
我打电话给我妈,交流了一下购物车的构成。她更简单,只买了狗粮。果然,60岁女人的钱,更不好挣了。
白简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