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日本第二艘“大鲸”级潜艇“白鲸”号在神户川崎重工造船厂下水。作为目前日本国内最新级别潜艇,“白鲸”号的下水意味着日本海上自卫队的水下作战力量得到了进一步增强,日本潜艇部队开始迈入“大鲸”时代。
此次下水的“白鲸”号潜艇是日本“大鲸”级潜艇二号艇。2020年10月14日,该级潜艇的首艇“大鲸”号于三菱重工神户造船厂下水,但首艇主要作为试验开发专用艇使用,此次下水的二号艇才是作为作战艇使用。
“大鲸”级潜艇是日本继“苍龙”级潜艇后的最新一款潜艇。“大鲸”这一名字源自二战时期日本“大鲸”级潜水母舰。日本从2000年中期开始正式研制“大鲸”级柴电潜艇,2018年完成所有主要部件的试验,直至2020年首艇下水,历时20年。作为采用了大量新技术的新型潜艇,“大鲸”级潜艇在各个方面都有着较高的性能指标,从而使其单艇的造价飙升至760亿日元(约合7.2亿美元)。
在总体设计方面,“大鲸”级潜艇采用流线型壳体,尾部平面采用X型布局,与“苍龙”级潜艇基本相同。其总重达3000吨,长约84米、宽约9.1米,吃水深度为10.4米,可容纳70名艇员。为了最大限度地降噪减音,该型潜艇在外艇身铺设了消声瓦,在内外艇身之间的夹层加入了新型噪音抑制涂料,增强了水下隐身能力。
在动力系统方面,“大鲸”级潜艇采用了日本GS Yuasa公司研发的高性能锂离子蓄电池,取代了原先的4V-275R Mk铅酸电池,弃用了目前主流的AIP系统。锂离子蓄电池能量密度是铅酸蓄电池的两倍以上,运行所需的维护则少得多。同时,其配备了两台大冲程的川崎12V25/31S柴油机,发电量比“苍龙”级提高25%。这种高性能搭配,使得该型潜艇水面航行速度可达20节,在水下高速航行时速度可达4至5节,连续水下续航时间至少3周,且在航行时的噪声更小。
在武器系统方面,“大鲸”级潜艇首次配备了6具最新研发的18型重型533毫米鱼雷发射管,既能发射89式重型鱼雷,也能发射潜射型“鱼叉”反舰导弹,总计携弹量达30枚。
按照计划,日本将建造7艘新型潜艇。在二号艇“白鲸”号下水后,日本已经开始建造第三艘“大鲸”级潜艇,并且已经获得批准再建造两艘。与此同时,日本在第一艘“大鲸”级潜艇下水时,已准备开始进行下一代潜艇的研发,以此作为“大鲸”级的后续型号。
实际上,作为海洋强国的日本对于水下作战力量的建设始终没有放松,一直处于低调但发展步伐迅速的状态。美国《国家利益》杂志就曾刊文表示,日本海上自卫队是亚洲最强的海上力量,而潜艇部队的能力是其重要支柱。
日本建立了世界上最完备的潜艇建造计划体系,每年都会订造一艘潜艇,每年10月都会下水一艘潜艇,每年3月都有一艘潜艇入役,每年也会退役一艘潜艇。随着日本防卫政策的调整,其对潜艇的保有量也在不断提高。早在2010年,日本就在其防卫力建设指导方针《防卫计划大纲》中明确指出,要将日本拥有的潜艇数量从当时的16艘增至22艘,以此作为今后的水下作战力量建设目标。
除了数量上的保证,日本潜艇的质量更为领先。“大鲸”级潜艇的前级“苍龙”级潜艇,作为亚洲第一型采用AIP系统,即不依赖空气推进的潜艇,一直都算得上是世界上最为先进的潜艇之一。“苍龙”级潜艇保持着数个“世界第一”:排水量高达4200吨,是世界最大的作战型常规潜艇;潜深达500米,是世界潜深最大的潜艇。从该级潜艇的第11艘艇“凰龙”号开始,又率先配备了锂离子蓄电池,从而又创下了一项世界第一。
不仅如此,走上军事能力发展快车道的日本甚至动了发展核潜艇的念头。9月25日,路透社报道称,在美国、英国、澳大利亚、日本共同举行的“四方安全对话”会议上,日本首相菅义伟对英美向澳大利亚提供核潜艇的“AUKUS”协议表示欢迎。第二天,在角逐日本自民党总裁位置的电视辩论中,作为候选人的河野太郎和高市早苗竟公然表示,“日本政府应当全方位研究拥有核潜艇的问题。”此番言论引起外界轩然大波,认为这有悖于日本政府的“无核三原则”。尽管这只是日本某些政客的妄想,但是对于已有实际核能力的日本来说,要真正制造出核潜艇并不困难。
日本对以潜艇为核心的水下作战力量极为看重,认为其对于日本开拓海外军火市场和地缘战略布局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方面,日本有意以性能优异的“大鲸”级潜艇进一步抢占全球常规柴电潜艇的市场。另一方面,日本意在通过水下作战能力的提升,强化自身在亚太重要海域的存在感,特别是有效配合美国“印太战略”的推行与实施。日本在苏联解体后,战略重心发生了变化,将潜艇的主要作战区域从日本海转移到西南海域,不但承担以封锁海峡为目的的咽喉要点拦截任务,还包括实施以控制区域海洋为目的的海上拒止行动,其水下作战力量运用体现出更多的外向性与进攻性。
蓝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