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杰。”“到!”
在陆军第71集团军某合成旅装步六连,每晚连队点名时都会第一个呼点“王杰”,官兵们齐声应答。“王杰班”班长黄龙每晚入睡前,都要将老班长王杰的被子铺开,第二天早上再重新叠好。这是“王杰班”持续了半个多世纪的传统。
1965年7月14日,王杰在组织民兵进行埋排雷训练时,突遇拉火管意外自燃。危急关头,他奋不顾身地扑向炸药包,掩护了在场12名民兵和人武干部,自己却献出年仅23岁的生命。
王杰牺牲后,人们在整理他的遗物时,发现了300多篇日记。其中一篇日记里写道,“我们要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做一个大无畏的人。”
王杰的感人事迹与“两不怕”精神很快广为流传。1965年11月27日,王杰生前所在班被国防部命名为“王杰班”。56年过去,“王杰班”走出了283名战士、32任班长。一代代“王杰传人”用青春和热血扛起老班长的“枪”,践行着新时代的“王杰精神”。
在旅队,“王杰班”的战士最好辨认,手茧厚、伤疤多、脸庞黑是他们的标志。对于“两不怕”精神,这群小伙子有自己的解读——军人需要苦不怕的锐气、累不怕的豪气、死不怕的胆气,越是身处险境,越能锤炼坚强意志,越能练出“满格”血性。
在“王杰班”,每年新兵入伍,第一件事就是参观王杰事迹陈列馆,学的第一首歌是《王杰的枪我们扛》,上的第一堂课是“弘扬‘两不怕’精神,当好王杰传人”,看的第一本书是《王杰日记故事选》。做王杰那样的好战士,是这些90后、00后战士的目标与理想。
“王杰班”战士徐彬就是其中之一,他对老班长的故事了如指掌。“王杰老班长在0.75秒的生死瞬间,向前一扑,将生的希望留给他人,展现了舍身忘我的胆气。”徐彬说,“作为王杰传人,我们要传承好老班长这种精神,生死面前豁得出、为了胜利不惜命。”
旅里首次组织新装备水上驾驶训练时,尽管该课目存在一定危险性,但徐彬没有丝毫犹豫,果断向连队提交了申请书,成为头车参加训练的队员。
脚踏离合、手控档位、轻踩油门……车尾水浪翻腾,车体稳速推进。突然,意外发生了!车厢内出现渗水,一时间警报声大作。一旦车辆进水熄火,后果将不堪设想。危急时刻,徐彬果断下令:“打开出水口!”
很快,渗水开始从步战车缝隙中流出,危机解除。徐彬加大油门,巨大的轰鸣声中,车辆顺利抢滩登陆。
“忘我的胆气”背后,离不开夜以继日的训练与“不怕苦”的坚定信念。2017年,随着军队编制体制调整改革,“王杰班”由工兵班调整组建为装甲步兵班,同时换装某新型两栖步兵战车。这对官兵来说是一场全新的挑战,他们第一时间召开了班务会,制订全班和每个人的训练目标,一切从零开始。
为了尽快适应新装备,“王杰班”立下3个“铁规矩”:训练时间一秒不能少;规定内容一个不能落,大纲中规定的课目,一项项训、一课课过,不达优秀不罢休;训练强度一点不能降,每周两次8公里武装越野,每月两次20公里长途拉练。
从那天起,“王杰班”战士每天早晨5点起床上山训练,除了吃午饭和车辆必要维护保养时间,其余时间大家都围绕战车转,车停人不停。为了节省来回吃饭时间,他们每人到炊事班拿两个馒头装在大衣口袋里,最后索性自带炊具在野外埋锅做饭。
炮长谢彬彬体验过那段日子的艰辛。过去他担任警卫班班长,转岗后,为了尽快掌握战车的操作和维修技能,谢彬彬白天钻到炮塔里动手实操,晚上对着教材钻研学习。酷暑时节,步战车内部温度一度达到50多摄氏度,他仍咬牙坚持训练。
一年下来,“王杰班”战士野外驻训达280天,平均每天训练超过10小时,弹药、油料和摩托小时消耗达到普通步兵班的两倍。他们在旅里第一个完成新装备攻关、第一个组织新型步战车实弹射击、第一个发射炮射导弹……列装不足百天,新装备首次实弹射击,“王杰班”首发命中、发发命中。
“从工兵到步兵,转型第一年过得相当苦,但我们都咬紧牙关,一个小目标接着一个小目标地往前闯!”班长黄龙回忆说,“王杰班”战士始终坚定一个目标,就是“自己的高峰自己攀”。
他们曾在一次装甲步兵班进攻战斗演练中,遭遇驾驶员“阵亡”,战位无人顶替导致战斗“惨败”。为了避免在实战中出现此类情况,“王杰班”在全旅率先开展减员战斗训练,力争实现减员至两人仍能坚持战斗。
训练之余,他们请来其他专业的教练员进行辅导,每个人都是一个个零件认、一项项任务过。如今,“王杰班”9名成员人人掌握步战车驾驶、射击、通信三大专业内容,个个能熟练使用装甲步兵的10余种打击武器,实现了所有战位任意互换,确保了战场环境下的持久战斗力,成果在全旅得到推广。
近年来,“王杰班”先后10次参加抗洪抢险、7次扑灭火灾、120余次成功排爆除险,被人民群众誉为“忠心保祖国、赤胆为人民”的英雄集体。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郑天然 通讯员 高骏锋 凡春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