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东大学文学院秉承“应用导向,多层次构建人才培养体系;责任引领,全方位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理念,以“服务中国语言文化传承、传播,培养中文类学生独有的应用能力”为目标,围绕“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担当的中文人”这一立德树人核心,以“师资维”“学术维”“课程维”“实践维”“创新维”为支撑,构建起“一核五维”专业实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产生了积极广泛的社会影响。
——————————
重构人才培养目标,打造全新课程体系
秉承“三全育人”理念,在人才培养目标的确立上围绕卓越语言文化人才培养,形成学科专业贯通的大思政格局,全方位引领学生关注社会、服务国家,多层次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担当。
人才培养目标突出实践性、创新性和责任担当,以OBE(成果导向教育理念)理念指引学生的创新实践意识和能力培养;在课程体系探索实践中,打通学科专业壁垒,强调一流课程引领的课程群建设方案,核心课程带动相关课程形成课程建设梯队,以全新课程体系贯通性培养实践创新人才。
在课程体系实施上,探索中国语言文学学科专业课程思政体系的构建,全面梳理了学科群和课程群主干课程中的思政元素,通过课程加深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三种文化以及四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解,学会从国家发展、民族复兴高度主动汲取新知、建构知识体系、进行知识转化。建设10门左右的一流课程,形成一流课程群,体现课程维度对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担当、实践创新能力的作用。
协同学科专业群发展,确立平台群强力支撑
贯通学科专业,形成多学科协同、文理交叉的学科专业群。面向国家语言文化宏观需求,组建团队,配备师资,形成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教育部汉语辞书研究中心、教育部国别与区域研究中心——东北亚研究院等3个国家级平台、3个省级平台组成的高层次教学科研平台集群,依托平台师生共同研究、学习、创新,构建起师生研究创新共同体。
鼓励教师带领学生依托平台开展科学研究,从国家重大战略中凝练问题、深入探讨,形成标志性研究方向。目前,学院已形成面向国家语言文字政策制定和推广的调查与研究、面向语言数据采集与分析的交叉研究、文化交流与文明互鉴和文化传播相关研究、海外汉籍整理与文化传承研究、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术体系构建研究等五个主要研究方向,以学术研究带动学科建设,以学术研究引导学生的创新创业发展。2019年以来,开设了“专创融合”和“科教融合”系列课程,以教师的研究课题为主题,5人左右即可开课,实现了“小班化”和人才培养的个性化,解决了传统课程体系无法满足学生实践创新需求的矛盾。
深度融合第一第二课堂,厚植丰富的人文素养
在课堂主渠道的育人活动中,学院充分利用“第一课堂”聚焦中文专业知识体系建构项目式教学范式,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项目的方式引入教学体系中;聘请产业教授、行业兼职教师充实师资队伍,增强人才培养的实践应用性;构建起课内课外、校内校外紧密融合的实践教学体系。
“第二课堂”教学中,组建多类型社会实践团队:围绕文化传承建立起甲骨文推广志愿服务团队;围绕推普脱贫建立起“语”你同行志愿服务团队;围绕乡村振兴建立起石榴花阅读推广服务团队、心语支教服务团队;围绕服务特殊需求人群建立起兰桂枝言语矫治与语言康复服务团队;围绕抗疫应急建立起应急服务团队,各服务团队在实践导师带领下,开展广泛的社会实践活动,建构起师生“研学—实践—创新”共同体,以项目式学习夯实基础,以共同研究晋级能力,以学生创新能力养成为目标,以实践体现对社会的责任担当为根本任务。
在创新实践教学组织向度上,设立文史哲贯通培养创新基地班、文理交叉语言信息处理创新基地班、创意写作人才培养创新基地班,着重培养有底蕴、有情怀、有深厚人文素养的创新人才。
经过多年探索与实践,“一核五维”模式取得了丰硕成果。近五年来立项大学生国创项目近30项、省级项目50余项;参加各类创新创业竞赛,近五年来获得省级以上奖励52项,其中创青春大赛国赛金奖1项、铜奖1项;互联网+全国金奖1项、银奖2项、铜奖2项。此外,获得各类省级比赛金奖、特等奖6项。由创新创业项目带动学生创办文化传媒类公司21家,注册资本达到8000万元。
传承创新,责任担当。鲁东大学文学院将继续秉承立德树人的方针,不断完善 “一核五维”育人模式,打造中文类“三全育人”品牌,突显中文人服务社会所应具备的应用能力,为培养新型中文类专业实践创新人才作出应有的贡献。
(数据和信息来源:鲁东大学)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