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的第一天,值得许多年轻人铭记。
1月1日,“元旦京港澳天宫对话”活动举行,在北京、香港、澳门分别设置的3个会场上,数百名来自清华大学、香港大学、澳门大学的年轻人,与3位正在浩瀚太空“出差”的航天员互动交流。该活动由香港特区政府、澳门特区政府、香港中联办、澳门中联办、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主办。
这一天,中国人首次在自己建造的空间站里欢度元旦。2021年10月16日,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航天员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将在天宫空间站核心舱在轨驻留6个月。这也是中国迄今时间最长的载人飞行。中国将在2022年正式建成空间站,具备长期连续载人驻留能力。
这一天,来自澳门的清华大学学生陈希蕴早早来到北京会场,如果能有机会与航天员对话,她想对3位航天员说一句:“元旦快乐!”
在北京会场,清华大学航天航空学院飞行器设计专业博士生李浩然争取到了一个向翟志刚提问的机会。他问:“航天员日常训练强度很大,执行任务时也可能会遇到非常棘手的难题,载人航天精神是如何帮你们克服困难的?”
翟志刚回答说,精神所在就是血脉所在,就是力量所在。在航天员大队的门围上有8个大字——祖国利益高于一切。他铿锵有力的声音从太空传来:“有国才有家!不论我们飞多高、飞多远,强大的祖国永远是我们最坚强的后盾,爱国主义永远是激励我们飞天的动力源泉。大家只要把国家利益摆在心中最高位置,就一定能一往无前,克服困难。”
李浩然向中青报·中青网记者透露,再过几天,他就要去航天系统报到,将正式成为一名航天人。听到这个答案,他感觉自己提前体会到了这个大家庭的温暖。
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飞行乘组跟随神舟十三号上天时,李浩然正在找工作,他说自己“就是受到航天精神的感召才选择了这份事业”。在他看来,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载人航天精神,是必须被传承下去的,“我想把这种精神传承下去”。
1998年出生的李沫潼也在现场聆听了航天员的故事,她现在是清华大学航天航空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博士二年级学生。
2008年,翟志刚在神舟七号载人飞行任务中成功出舱,完成中国人首次太空行走。那一年,对于刚满10岁的李沫潼来说,包括航天、奥运会等在内的许多故事,都深深地激发了她“作为一个中国人的自豪感”。从那以后,“将人生经历融入国家重大事件、节点或者重大工程当中”就成了她的梦想。
在这些年轻人看来,中国过去在航天领域取得的种种成绩,“是祖国强盛的证明”,而航天梦作为中国梦的一个缩影,足以激励一代代青年奋发向上。
关于如何圆梦,航天员叶光富的回答让陈希蕴触动很深。她说:“只要心中有梦想,再大的事情都能完成,没有什么事情比登天还难。我们只要坚持就能梦想成真。”
王亚平告诉青年学生:“在中国,只要有梦想、只要去奋斗,就一定会心想事成。探索太空永无止境,中国人探索的脚步必将会迈得更稳更远,奋斗的舞台也会越来越大。”
清华大学博士生代雯说:“我们国家的航天事业正在蓬勃发展,这个接力棒不久就会交到我们青年手中,我们应该努力接过这个接力棒。”
活动结束后,在北京会场的港澳青年代表仍不舍离去,举起“我们的征途是星辰大海”的字牌,站在活动现场的空间站背景前合影。来自澳门的清华大学学生叶智丰告诉中青报·中青网记者:“我们很希望将来可以为我们中国的航天事业作出贡献。”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张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