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推荐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2022年01月06日 星期四
中青在线

从不可能到可能 见证奇迹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杜沂蒙 王林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22年01月06日   T02 版)

    把1000吨重、40米跨度的箱梁放到桥墩上,怎么实现?在一些特殊领域,玻璃是如何低调地颠覆人们的认知的?美国没有的技术,中国能不能实现?

    在第六届中国制造日活动中,这些曾一次次让世人震撼的“中国制造”被一一揭晓。

    世界领先,基建设施关键技术中国造

    我国高速铁路已经形成“八纵八横”布局,未来还将推动时速400公里级高速铁路的攻关与建设,为此,高铁简支箱梁需要实现从32米到40米的跨越,配套的架桥装备也必须加速迭代。

    作为中国铁建铁五院(以下简称“铁五院”)铺架技术及装备研发中心常务副主任,万鹏还担任着世界首台千吨级架桥一体机“昆仑号”的研发设计技术负责人。

    2016年,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新一代高速铁路建设关键技术”课题组成立。作为重要成员,铁五院主攻大跨度简支箱梁提运架一体机的研发,并且需要在6个月内完成设备总体方案的技术攻关。

    看到技术要求后,有人心生担忧:“2000米小曲线、30‰大坡道,还要路桥隧通用,别看长度就增加8米,结构难度几何量级地增长,咱们能扛得起这个重担吗?”

    当时万鹏也是第一次领衔担任技术负责人,承担着巨大的压力,经常陷入沉默,也经常给各部件负责人提出苛刻的要求,甚至因为压力过大导致眩晕,直接被送去医院。上午检查结果还没出来,就因担心设计进度,下午又出现在办公室,跟年轻的同事们一起研发攻关。

    在设计过程中,“昆仑号”架桥机采用了多项新技术,研制了大吨位可拉压关节轴承;研制了大承载轮胎;研发了GT785新材料钢材……

    GT785钢材强度非常之高,常规焊接工艺难以解决焊缝开裂等问题。设计团队不仅请来钢铁研究总院等业内专家出谋划策,甚至直接“驻厂办公”。

    2020年4月8日,武汉正式解除离汉通道管制,顾不上担心疫情,90后设计员朵君泰搭乘首趟高铁直奔中铁十一局汉江重工,一“蹲”就是半年,最终一套焊接前预热、焊接中严控热输入、焊接后热保温的工艺工法确保了“钢衣无缝”。

    “要放在20年前,我们很难想象如何把1000吨重、40米跨度的箱梁放到桥墩上。用什么技术运载1000吨的桥梁,还让路基承受得住,更何况还有黑暗的隧道也要顺利通过。”万鹏说。

    2020年6月,全世界首台千吨级架桥一体机“昆仑号”在福厦高铁湄洲湾跨海特大桥投入使用。此后,高速铁路40米梁运架成套装备分别在江苏南沿江铁路、杭衢铁路、昌景黄铁路以及沪苏湖铁路等相继推广应用,市场占有率达到70%以上。

    以“昆仑号”为首的千吨级高铁施工装备至今已申报专利60余项,其中发明专利20余项,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万鹏颇为自豪:“关键的核心技术必须要掌握在自己的手里,否则就会受制于人。”

    青年担当,光电玻璃材料年产销量全球第一

    有一种材料,颜色黝黑,形似石墨或黑色金属,实质上它却是玻璃的一种。这就是硫系红外光学玻璃——玻璃家族中一个特殊的存在。把它和红外芯片组合到一起,会立刻变成对温度极其敏感的“透明”材料,任何有温度的物体都逃不过它的“慧眼”。

    还有一种材料,当大家都以为它是“玻璃”的时候,它已经悄悄跳出了“玻璃”队列,这就是用于手机等数码产品面板的纳米微晶玻璃。它不仅具备了国际知名同行类似材料相当的抗跌落性能,更独有玻璃良好的热弯加工性能。

    像这样的产品,在中国兵器成都光明光电股份有限公司还有很多。而这些产品的研发团队,均由该公司自主培养的青年科技人才挑大梁。

    “一年时间,6个研发方向,做了300多个试验,否定了4个,自己都有些不好意思了。”中国兵器成都光明技术中心一位技术员谈起纳米微晶玻璃产品的研发过程不禁感慨。

    那时距离产品的开发窗口期只有6个月左右,一旦错失,整个项目将要失去市场。

    “要最终校验产品的性能,必须要开展量产试制,一天的成本就是3万元到4万元,一轮测试要进行十几天。对于一个在当时没有明确市场需求的产品,有没有必要开展测试,团队内部也有一定的顾虑,是公司领导力排众议,坚定地给了我们支持,让产品最终研发成功。”一名特种紫外高透玻璃的研发人员说。

    用于制造光刻机核心部件的“特种紫外高透玻璃”,被称为玻璃界的“高富帅”。

    这种玻璃不仅具备超强的抗紫外辐照能力,为了实现光刻机镜头组的超精密成像,它还同时具备超高的紫外透过率,超高的折射率一致性,以及超高的光学均匀性等光学玻璃顶尖技术要求。

    在中国兵器成都光明光电股份有限公司,研发人员突破了超低杂质控制技术、超高透过率控制技术等数项关键核心量产技术,在国内首先开发出一款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该类型玻璃,目前已得到应用。

    “鼓励基础开发、鼓励大胆试错,成功了有奖励,出了问题公司兜底。”在这样宽松的科研环境下,不仅青年技术人员快速成长,中国兵器成都光明光电股份有限公司光电玻璃材料年产销量位居全球第一,占全球市场1/3以上份额;生产有270余个品种,在全球具有最强的品种配套能力;累计申请专利总量突破1200项。

    从无到有,美国也没有的技术中国做出来了

    在研制北斗过程中,中科院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副院长、北斗三号卫星系统总设计师林宝军最常被问到的问题是:“这个技术连美国都没有,我们做得出来吗?”

    林宝军的答案很坚定:中国的北斗核心指标已经超过GPS了。

    林宝军在第六届中国制造日活动中介绍,北斗突破了50多项关键技术,建造了中国人自己的专用导航卫星平台,解决了一堆卡脖子的问题。

    “导航的制高点技术是时频,也是卫星导航系统从原理上能够成立的制高点技术。”林宝军去访问法国的时候对方什么都给他看,只有原子钟不给看,所谓的时频就是原子钟技术。“为此我们研制了世界上第一台双频氢原子钟,并发明了钟的无缝切换技术,正是因为有了这项技术,使得北斗三号的时频现在比用铷钟的GPS高了一个量级。”

    北斗要从区域走向全球其实没有那么容易,有一个瓶颈技术,需要全球管控。但中国国土有限,只能看到头上的卫星。

    林宝军和团队首创ka相控阵星间链路技术,通过这个技术把天上的卫星整个通过星间链路连起来,就像建立微信群一样,可以一星通星星通,使得国土只占全球30%的中国,卫星覆盖提高到100%,卫星的PDOP值(位置精度强弱度)提高了10-30倍。

    在7万公里距离,距离测绘精度可以达到1厘米。

    这是什么概念?绕地球一圈4万公里,也就是说大概绕地球接近两圈的距离,北斗的距离测绘精度可以达到1厘米。

    正是因为这项全世界谁都没做过的创新技术,使北斗在表征的导航系统核心的指标URE(轨道精度)指标优于GPS近一个量级。

    不止如此,林宝军带领团队全球独创150瓦大功高效固放技术,与龙芯联合,运用国产芯片,除了CPU之外,包括FPGA、DC/DC、微波器件,全部国产化,彻底扭转了卫星关键器部件依赖进口受制于人的局面。

    2015年3月30日,北斗三号首颗实验星发射,目前已经稳定运行6年,林宝军坦言成果超过预期。

    这颗首发星的研制团队,81个人平均年龄31岁,用了3年零3个月时间干了美国GPS2到GPS3的20年要干的事情。

    首发星成功具有里程碑意义,标志着中国的北斗从区域走向全球。

    2018年,林宝军和团队迎来新的挑战,也收获了累累硕果。2020年4月,GNSS组织对四大导航系统进行了两个月的评估,得出的结论是,能够在全球全面应用的只有北斗和GPS,从信号、时频、空间精度来讲,北斗全面优于GPS。

    2020年7月31日,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正式开通。

    那项美国没有的技术,中国做到了。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杜沂蒙 王林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2年01月06日 T02 版

读懂“中国制造”的魄力与魅力
从不可能到可能 见证奇迹
中国制造在一代代青年手中滚滚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