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推荐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2022年01月10日 星期一
中青在线

05后对父母儿时生活知多少

——来自西北偏远小镇初中的“微调查”

张梓筠 陈启多 马世杰 戴宝燕 王楷心 李昱锋 甘肃省白银市景泰县第三中学八年级小记者团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22年01月10日   07 版)

    视觉中国供图

    编者按

    这篇调查,来自一所西北偏远学校的初中生。虽然调查方法和结果未必完全科学、准确,但同龄人视角原汁原味地反映了这个阶段一部分孩子的心声,是他们的自我发现,特此刊出。

——————————

    习惯了父辈付出的05后,更多是在享受来自父母的呵护与照顾:从衣食住行到学习交友,处处关心,时时关注——尤其是学习。而对于父母表现出的“过多”的关心,不少05后很不理解;对父母在交流时的口头禅“我们那时候”,更是有些不耐烦。

    “我们那时候”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呢?

    带着疑问,景泰三中八年级小记者团(以下简称“小记者团”),主要针对13至15岁的七八九年级学生,随机发放200份“你对父母小时候生活了解多少”的调查问卷,随机调查了部分05后群体以及他们的父母。小记者团试图回到父辈小时候,把“我们那时候”从一句话变成一个个场景、一个个游戏、一幅幅画面,通过“拉近”年龄转而“拉近”心与心的距离,架起两代人的桥梁,并对父母多一分理解。

    多数受访学生对父母小时候生活了解有限

    根据小记者团的微调查问卷,对父母小时候的生活,7.5%的人是“不了解”或“完全不了解”,12.5%的人是“一般性了解”或“了解很少”,67.5%的人是“了解其中一部分”,12.5%的人是“了解比较全面”或“了解较多”。

    从这组统计数据来看,大部分受访学生对自己父母小时候生活的了解是局部的、有限的。小记者团在社会调查中发现,缺少交流是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

    在访谈中,一些受访的同学告诉小记者团,父母很少谈到类似话题,他们把更多的关注投入到孩子的学习上,与学习无关的东西都被认为是“不务正业”。

    农田劳动是05后的父母的主要负担

    在受访的05后的父母中,近70%为中小学文化程度,其中只有小学学习经历的近10%,高中、大专学历的还不到20%。

    他们多半来自西北地区的农村,多出生于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在他们成长的年代,物质生活条件较差,家长几乎把所有的时间和精力都放在了解决一家人吃穿上。

    八年级陈启多的妈妈告诉小记者团,那时因为家里穷,没有什么零食,连水果都很少吃。夏天,听见屋外“卖冰棍喽”的吆喝声,他们会冲出去,用积攒多时的零用钱,买上一根5分钱的冰棍,开心地吃起来,并幸福一整天。而那时他们最大的心愿就是天天盼着过年,因为过年可以穿新衣服,能吃好吃的——水果糖、花生、瓜子、大豆等。

    尽管当时农村已包产到户,生活有了一定的改善,但还是有一部分家庭没有“多余的闲钱”供他们继续上学。

    与现在的孩子相比,受访的05后父母告诉小记者团,在他们的小学、初中阶段,作业不多,也没什么学习资料,大多在学校就完成了。他们那时的学习负担不重,学生本人对分数的关注度也较低,一般没有班级排名,学校也没有各种考试成绩的评比,家长更是不怎么理会——主要是没时间、没精力。

    当时,他们的学习条件也不是很好:学校的桌椅板凳是用了多少年的,破旧不堪。不少05后家长告诉自己的孩子,那时,他们要用家里的鸡蛋去换8分钱的作业本或2分钱的橡皮擦。至于文化课的学习,基本谈不上。有特别爱好学习或读书的孩子,会想方设法找一些书来读,但那时书籍都比较单一,不像今天这样丰富。

    而真正对他们形成负担的,是要在课余时间完成许多家务活儿,需要在大段的空闲时间参加农田里的各种劳动。

    五花八门的游戏是回忆中的珍宝

    受访的05后父母告诉小记者团,当时他们的业余生活大概有这样几类:一个是帮家里人做家务,如挑水、洗衣、做饭、拾柴、割草、喂猪、喂鸡等。家里有弟弟妹妹的,有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帮父母照看弟弟妹妹。另外,遇到星期天、节假日,还要帮大人干农活儿,如放羊、看瓜、掰玉米、拾麦穗等。年纪越大,责任越大。

    小记者团在采访八年级马世杰同学的爸爸时,他说:“那时,父母很忙,我们什么家务活儿都干。每到晚上天快黑的时候,就盼着父母早点回家。记得每当听到父亲拉着骡子的铃铛响时,可把我乐坏了——父母终于回来了。”

    从娱乐的角度讲,在20世纪80年代初,对广大农村而言,只有乡政府、经济情况好一点的大队(现在的村委会),才买得起电视。对孩子们而言,能看上电视的更是凤毛麟角。那时,多数受访的05后父母最期待的娱乐活动就是看电影。偶尔有一场电影,他们很早就要到露天场地圈占地方,事后要讨论好长时间。有时候,相同的影片在不同的地点放映,他们要跑很远的路,看上好几遍,对于电影中的一些桥段、台词更是烂熟于心。

    对受访的05后父母而言,小时候的玩乐大多是就地取材,比如,土疙瘩大战、打泥巴饼、跳房子、抓石子、捉迷藏等;有些则有技术含量,比如,制做弹弓打鸟雀,用较细一点的钢筋制做铁环,还有丢沙包、跳皮筋、玩陀螺、打卡片等;也有比较带文艺性的,比如,在地上画画,玩过家家等。一些男孩还利用家中废弃用品自创了许多玩具,比如,水枪、火枪、哨子、笛子、小汽车等。

    在采访八年级戴宝燕同学的妈妈时,她说:“我认为最好玩的是掏石子——也叫走窑,就是在地上挖十来个小窝,每人拥有一定相同数量的石子,按照约定好的规则,先丢后收,最后等到所有的窝里的石子被收光的时候,看谁收到的石子最多,谁就是最后的赢家。这种玩法是直接接触土和石头,比较费手;玩过之后,指甲也被磨得秃秃的了,指甲盖周围会起来很多肉刺。”说完,她又补充了一句:“但是,我们谁都不介意。大概是‘痛并快乐着’吧!”

    小记者们发现,家长们在谈论这个话题时,往往脸上带着笑容,神采飞扬。那些五花八门的游戏是他们回忆中的珍宝。

    05后如何看待父母小时候的生活

    小记者们在调查中发现,对那些“不了解”或“完全不了解”父母小时候生活的部分学生来说,单凭他们懵懂的认知,就觉得父母小时候一定比现在的自己快乐幸福,幻想父母的少年时光,完全是无忧无虑的。这种仅限于“玩乐”的认知是很不全面的。

    而对父母小时候生活“一般性了解”或“了解很少”的受访对象,基本都是很羡慕自己父母的童年、少年。他们羡慕父辈的理由很简单:没有太重的学业负担,没有太大的同辈之间的竞争压力,没有太多的社交恐惧。与此同时,他们都带有好奇心,想进一步了解父母小时候的生活。

    而“了解比较全面”或“了解较多”父母小时候生活的,年龄都偏大一两岁。他们对父母的了解更全面,更透彻,视野也更开阔,感受更深刻。

    也有同学持不同的意见。一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九年级同学说,“05后的父母,小时候都吃苦耐劳,能在极为艰苦的生活中磨练自己,并从中寻找快乐。如果让当时的他们,现在来进行我们的体育测试,肯定不是满分。像我这样过早地戴上高度近视眼镜的人,也很想像他们一样拥有淳朴的黑眼睛。”

    在这位同学看来,现在的很多孩子,不是营养不良——若有,也是挑食、偏食造成的——而是营养过剩。“虽然科技在不断进步,物质生活水平在不断提高,但孩子们除了电子产品,都‘不会玩’了。这真是需要大家深思的问题,我们不能在生活中迷失最初的‘本我’。”这名同学说。

    综上所述,小记者团进行换位思考:现在我们是学习压力山大,我们都想穿越到父母那个无忧无虑的时代,整天与同伴们疯玩,自由自在,无拘无束。可是也许我们的父母也在羡慕我们呢。我们现在有着很好的学习条件:整洁的书桌,现代化的教学设施,有专业的教师指导我们。可他们那时候只能坐在破旧的教室,用着破旧的桌椅学习,教师的层次也参差不齐。他们也羡慕我们的业余生活——我们可以在空闲时看看电视,读读书。可是我们的父母呢?他们有着干不完的家务活,节假日只能跟随他们的父母下田劳作。他们也羡慕我们的衣食住行——穿自己喜欢的衣服,吃自己喜欢吃的美食,住着宽敞漂亮的楼房,骑着自己心爱的单车。想想我们的父母,他们那时能有什么呢?现在的衣食住行,无论哪个方面都完胜那个年代,但在精神世界,似乎有我们所不能企及的东西。

    小记者团希望父母能多讲讲过去的事。他们认为,通过这种方式复原父辈的生活,倾听他们的心声,了解他们曾经的方方面面,能增加孩子与父母的交流的机会,消除子女与父辈之间的代沟,有助于改善彼此的关系,增进亲情。

    (指导教师:刘自学 李仁仁)

张梓筠 陈启多 马世杰 戴宝燕 王楷心 李昱锋 甘肃省白银市景泰县第三中学八年级小记者团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2年01月10日 07 版

05后对父母儿时生活知多少
为什么明明很难过却总在笑脸相迎
最难忘人间烟火气
苏州卫生职业技术学院:“苏卫公式”背后的育人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