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报名!”“我也报名!”“算我一个!”1月8日,天津市突发奥密克戎新冠肺炎疫情,随即全市启动全员核酸检测。
天津大学北洋校区需要立即组织两大校区3万余人进行核酸检测。一声令下,大批师生志愿者立即响应,踊跃报名。校园抗疫成了立德树人的“思政大课堂”,许多年轻人穿好“白色铠甲”防护服投入战疫中。
疫情紧急,师生担当彰显青年担当
1月9日清晨,由天津大学自动化学院、建筑学院数百名学生组成的志愿者队伍早早来到卫津路校区体育场,开始准备工作。
“在微信群里看到参与志愿者工作的号召,我们就来了!”2019级通信工程专业的李浩僮说,当时还没有接到推迟考试的通知,本来下午都有考试,“我们想着利用上午的时间为老师和同学们做点儿服务。”
腊月寒风刺骨,可很多志愿者厚实的迷彩工作服已经被汗水浸透,防护服上留下了大片大片的水雾和汗珠。从组织排队、维持秩序、队伍引导、检测扫码……现场秩序一直井然有序。很多志愿者在岗位上坚守了十几个小时,协助医务工作者完成了数万名师生的核酸筛查检测工作。
天津大学自动化学院辅导员崔红一次次被可爱的年轻人感动,她发布核酸检测志愿者的通知时,微信群里同学们报名的信息迅速刷屏;在核酸检测现场,志愿者为了节约时间,在露天广场寒风中吃几口饭就一路小跑投入战斗……
她感慨,“面对这没有硝烟的战场,每个学生都自觉用行动跟进,展现出家国情怀和青年担当。”
深挖“抗疫精神”,探索思政课改革新命题
从2020年全民抗疫开始,天津大学就开始探索如何讲好网上思政课,让思政课在全民抗疫关键时期和常态化时期铸魂育人。“这是我们探索思政课教学改革创新的新命题。”天津大学党委副书记雷鸣表示,“也是中国大学的责任和使命。”在本科生“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的第一次课上,该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王磊通过视频直播,声情并茂地朗诵并深刻细致地诠释了毛泽东主席的《送瘟神(二首)》。他在讲授中强调,重读《送瘟神》就是要将战胜疫情的决心、对社会主义制度的信心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恒心,汇成强大的中国力量,“推动我们乘风破浪,攻坚克难,最终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听课学生与老师积极互动,有学生留言说:“在抗击疫情的战场上,我们知道了什么是党的领导、前进方向,懂得了什么是民族精神、中国力量,见证了什么是医者仁心、大爱无疆!”“在疫情面前,我们都是奋斗者,奋斗不息,学习不止!”
2021年4月,全国第一个“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研究中心”在天津大学诞生。“伟大抗疫精神是中国精神的生动诠释”——天津大学第一时间组建了“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讲师团”,短短一个月内面向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大中小学开展了30余场党的精神谱系系列宣讲,听众数万人。
构建“大思政格局”,深入融合创新入脑入心
在天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154教室内,30余名学生围坐在教师马明周围,开始了每周一次的读书会。马明是马克思主义学院的思政课教师,但他还有另外几重身份——化工学院“读书会”领读人、学生思政班主任、课程思政工作小组共建教师、思政课“授课小组制”里的专业课教师。
在天津大学,几乎每一名思政课教师都“身兼数职”,学校通过思政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结对共建的方式,实现价值观塑造与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的深度融合,构建大思政格局。
“在实际操作中,思政课教师主讲哪个学院的课,就负责和这个学院共建,这样就和专业课教师、学工队伍及学生骨干建立了相对稳定的协同共建关系。”天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徐斌说,“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互补互融,课堂也更生动了。”
“七一”前夕,天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颜晓峰教授在武汉参加了“伟大抗疫精神与大思政课理论研讨暨学习交流会”。会上,他阐明自己对“当前大思政课应当如何上”的理解——“我们可以把课堂搬到社会和现场,也可以把社会现场搬到课堂。”颜晓峰提出,今天的“大思政课”要有“三尺讲台,万里江山”的气势,只有与现实相结合,思政课才能真正做到有血有肉、有理有据、有声有色。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胡春艳 通讯员 焦德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