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步都踏踏实实走过来了。”1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冬奥筹备工作时感慨。短短数年,两张考题。夏冬奥同时备战,倒排工期。2020东京奥运会,中国追平了境外参赛历史最佳纪录;109个冬奥小项,我国从约有1/3是空白到实现全项目开展、全项目建队、全项目训练。
奥运会备战背后,是攻坚克难之路,是开辟新局之路,是中国道路的体育篇。人才领航、开放支撑、科技助力、制度保障。四步协奏,建设体育强国、健康中国,唱响了一起向未来的乐章。
必须不拘一格降人才。运动员是赛场的焦点、取胜的命脉、备战的核心。冬奥会备战以来,体育部门实施更加积极、开放、有效的人才政策,通过跨项跨界选材、夏冬运动项目部门联合育才,选拔培养了一批竞技潜力凸显、运动素质过人、身心条件突出的冬季项目运动员,成长为冬奥会参赛的生力军。
冰雪人才“短板”得到充实,也为中国体育事业建设起一支整体规模宏大、夏冬项目均衡、人员结构合理的运动员队伍,有效激发了人才活力。此外,选材过程中,还诞生了中国首批制冰师、打蜡师等赛事保障者,为冬季运动在中国的传播和推广打下了人才基础,激发了各级各类人才为体育事业服务的参与动力和创造潜力。
“开放”是新时代备战奥运的题中应有之义。“放眼世界学最好的别人,扎根中国做最好的自己”。中国改革开放40多年,体育也分享着开放的红利。
以开放为引领,体育人才“引进来”“走出去”,世界范围内的顶级教练团队和体育人才的引进机制得到完善,国内体育竞技人才和体育管理人才加速输出;国际先进的科学技术,带动运动员的装备器材和训练场地迭代更新;脊柱神经诊疗等世界一流的训练保障服务,大幅降低伤病率、缩短康复周期,为运动员保驾护航;国内反季节外训外赛,为运动员在有限备战周期内,赢取了尽可能多的训练时间;与冰雪国际组织的交流合作,推动中国融入国际发展格局、参与全球体育治理。开放备战,构建了体育对外交往新格局,提升了中国体育国际影响力,冬奥故事、中国故事广为传播。
科技是提升体育综合实力的关键抓手。可以说,没有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就没有遍及全球的现代奥林匹克运动。如今,体育竞技已成为科技竞技,体育与科技走向融合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在调研冬奥会筹备工作时明确指出,“当今世界,科技在竞技体育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建设体育强国,必须实现高水平的体育科技自立自强。”
短周期备战冬奥,就要“以科技换时间”。科技效能辐射备战各环节,从训练用的圆盘滑雪机,到检测用的人马机,再到康复用的冷疗舱,创新应用协助运动员高效训练,也驱动体育规则的更新、竞争的加剧。
中国体育人的科技雄心,成为启发人类创新思想的重要力量。体育科技的“溢出效应”,引领冰雪经济高质量发展,将在未来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让冬奥成果为全民共享。
破旧立新,依法治体。奥运备战,需力破形式主义,改变阻碍工作推进的“僵尸”制度,增添利于工作开展的“助推”制度。制度建设能否取得实质性进展,凸显干部的担当作为,这一担当不是简单粗暴的“闭眼”担当,而是胆大心细的智慧担当。
体育部门开创性地实现为海外运动员入籍、建立境外服务采购的内控制度、成立“TEAM CHINA”的国家品牌等,体育治理的制度生态不断完善,促进备战工作创新高效。
这一以体育为切入口的制度改革,也为更多领域的开放创新打开了通路。
在二七厂国家冰雪项目训练基地速滑馆地下一层,陈列着一张中国冰雪运动的发展脉络图,从战争年代延安时期的溜冰比赛,到如今各省的冰雪运动发展状况表——“带动3亿人参与冰雪运动”的目标已提前实现,亦改变了世界冰雪运动的版图。
让看似小众的冰雪运动,飞入寻常百姓家,这正是习近平总书记第一次向巴赫讲述的中国申办冬奥会的最大目的,也是奥林匹克精神的要义。
在建设体育强国、健康中国的过程中,人民的健康、人民的体质、人民的幸福,都是一脉相承的。这是全面小康、全面现代化的题中之义。它的意义,小中见大。
备战奥运会之路,是百年未有之变局的缩影,是中国道路里浓墨重彩的一笔。“历史会镌刻下这一笔,世界将对中国道路有全新的认识。”
冯荣臣